2008高考物理三轮复习 专题一 物体的运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8高考物理三轮复习 专题一 物体的运动
高考展望
物体平衡与运动问题涵盖了力的概念、力的运算等重要知识和技能,与后面的内容(如热学、电磁学等)密切相关,熟练掌握本专题内容对学好物理学有十分重要意义。
从高考命题看,
考点回眸
◆1.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相对运动趋势不如相对相运动直观,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所以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较为困难,为此常用下面几种方法判断:(1)“假设法”即先假定没有摩擦力(即光滑),探究相对静止的物体间能否发生相对运动。若能,则有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若不能,则没有静摩擦力换句话说,静摩擦力的存在是为了使两物体相对静止,若没有它,两物体也相对静止时,就没有静摩擦力。
(2)反推法:“反推法”从研究对象表现出的运动状态这个结果反推出它必须满足的条件,分析组成(3)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判断此法关键是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合力,然后进行受力分析,从而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平衡力(1)合成法:物体只受三个力作用,当存在两个力相互垂直(两个力求合力时出现直角三角形)或两个力大小相等(这两个力求合力时出现菱形,充分利用该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平分)时采用合成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比较方便,
(2)相似三角形法三个共点力平衡时三力矢量首尾相连必构成封闭三角形,称为力三角形。力三角形与物体所在空间构成的几何三角形相似。利用相似三角形法能非常简捷地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而使问题迅速破解。(3)矢量三角形法:在分析三力动态平衡问题时,通过画出几个特殊状态的力进行对比分析,可
(4)正交分解法:对于同一平面内多个力平衡问题,根据力的分解法和力的合成法来求解。首先选取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再根据其平衡特点来处理,必要时建建立方程求解。
◆3.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于受力情况和初始条件,具体如下:∑F=恒力与线(同向或反向)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如自由落体或竖直上抛)∑F=恒力与有任意夹角时,物体作匀变速曲线运动(如)
③∑F≠恒力与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F大小不变方向连续改变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F大小方向不断变化时,物体做非匀变速直线或曲线运动如简谐运动和非匀速圆周运动。◆4.◆5.
常见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有:(1)只受重力作用的平抛运动;(2)带电粒子以某一初速度沿与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成某一角度射入匀强电场中只受电场力的作用;(3)物体所受合力恒定且与初速度成某一角度等。研究匀变速曲线运动的基本思路:把它分解为两个直线运动,然后应用已熟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列方程进行求解。
◆6.圆周运动
常见的圆周运动有:(1)天体(包括人造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2)核外电子在库仑力作用下绕原子核的运动;(3)带电粒子在垂直于匀强磁场的平面里仅受磁场力作用下的运动;(4)带电物体在多个外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作用下的圆周运动。
解答物体作圆周运动的问题,分析清楚物体的受力情况,弄清向心力的来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凡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不论受几个力,它们的合力一定指向圆心。
具体解答过程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分析传动装置的各物理量时,要抓住“过渡桥梁”:同轴转动的各点的角速度相等;在不考虑皮带、链条等打滑的情况下,传动连接的两轮边缘的各点线速度大小相等。
(2)处理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时,在明确研究对象后,要注意三个问题:
①确定研究对象的轨道平面和圆心的位置。例如火车转弯问题,其轨道平面是在水平面内而不是在斜面上。图中所示,在半球形容器内壁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P,其轨道平面为水平面,圆心在轨道平面上的0,点而不在球心。
②向心力不是与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并列的“性质力”,而是根据效果命名的“效果力”,故在分析做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力时,切不可在性质力上再添加一个向心力。
③坐标系的建立: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答圆周运动问题时,常用正交分解法,其坐标原点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视为质点)所在的位置,相互垂直的两个坐标轴中,其中一个坐标轴的方向一定沿半径指向圆心。◆7.简谐运动
常见的简谐运动有:①单摆在偏角较小时的运动②单弹簧振子的运动。
判断某一运动是否为简谐运动,就看运动质点所受回复力是否满足Fkx
分析简谐运动问题时,除了理解其受力特点外,掌握其运动周期性(F、、、等大小和方向均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及各物理量大小关于平衡位置具有对称性的特点,也会使问题简单明了。●例l、(山东省寿光市2008年第一次考试)如图1所示,物体A、B在力F作用下一起以相同速度沿F方向匀速运动,关于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