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的诊治进展.ppt
女性伴有急性非复杂性尿感症状,单次尿培养菌落计数≥103/ml,为真性尿感;对伴有急性非复杂性肾盂肾炎症状,界限应是≥104/ml;菌落计数102~104/ml的女性患者,如有明显的尿路刺激症状,尿WBC显著增加者,可拟诊为尿感,应给予抗生素治疗,如无上述情况,则宜做膀胱穿刺尿细菌培养,以求确诊。新的尿感补充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定位;01根据实验室检查定位:输尿管导管法、膀胱冲洗后尿培养法、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尿沉渣中抗体包裹细菌(ACB)、尿沉渣镜检白细胞管型、尿酶测定等。02从疗效和追踪结果帮助定位;03肾活检及尿路X线检查。04尿感的定位诊断-1尿抗体包裹细菌检查阳性者,多为肾盂肾炎,阴性者多为膀胱炎;参考临床症状,有发热(38℃)或腰痛、肾区叩击痛或尿中有白细胞管型者,多为肾盂肾炎;经治疗后仍留有肾功能损害表现,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或肾盂造影有异常改变者为肾盂肾炎。膀胱灭菌后的尿标本细菌培养阳性者为肾盂肾炎,阴性者多为膀胱炎;经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失,但不久又复发(指在治疗后细菌尿消失,但停药6周内复发,致病菌与前次相同)者多为肾盂肾炎,重新感染(指在治疗后细菌尿消失,但停止治疗后与前次不同的致病菌重新引起感染,一般于停药6周后发生)者多为膀胱炎,用单剂抗菌药治疗无效或复发者多为肾盂肾炎;尿NA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β2微球蛋白升高,尿渗透压降低均提示上尿路感染。上、下尿路感染的鉴别标准:尿感的定位诊断-2发热性疾病(如流感、疟疾、败血症、伤寒等):通过详询病史,注意尿感的局部症状,并做尿沉渣和细菌学检查鉴别;腹部器官炎症(如急性阑尾炎、女性附件炎等):通过详询病史,及时做尿常规和尿细菌学检查,可资鉴别;鉴别诊断-1鉴别诊断-2(三)急性尿道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下尿路的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不适、膀胱区疼痛等。分为两组:1、感染性尿道综合征:有白细胞尿,但尿液普通细菌培养阴性,由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所致,占75%。应重点排除尿路结核菌、厌氧菌及真菌感染。2、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无菌性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多见于中年妇女,无白细胞尿,病原体检查阴性,可能与尿路局部损伤、刺激或过敏、精神因素有关,占25%。鉴别诊断-3(四)肾结核:下列情况应注意肾结核的可能:①慢性膀胱刺激症状,抗生素治疗无效,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者;②脓尿、酸性尿,普通细菌学检查阴性;③肾外结核的证据,尿镜检有红细胞尿者;④附睾、精索或前列腺结核;⑤尿路感染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普通细菌培养转阴,但脓尿仍持续存在者。A膀胱刺激症状更明显:血尿、顽固性尿频、尿急、尿痛。B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抗结核治疗有效。C尿沉渣抗酸杆菌阳性;晨尿培养结核杆菌阳性;普通细菌培养为阴性。DIVP:肾实质虫蚀样缺损,肾盂、肾盏变形、积水。E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血清结核菌抗体阳性。F肾外结核病灶。肾结核特点:鉴别诊断-4鉴别诊断-5肾结核诊断的确立:有下列3项之1者可确立肾结核的诊断。①临床表现+尿结核菌培养阳性;②X线的典型肾结核表现;③膀胱镜检查有典型的结核性膀胱炎。尿感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完成抗菌药物疗程后症状消失,细菌尿阴转,停药后2周、6周追踪复查没有细菌尿。2治疗失败:疗程完毕后仍持续存在细菌尿,或治疗后尿菌转阴,但于第2、6周复查时尿菌又阳性,且为同一菌种(株)。3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选择肾毒性小、不良反应少、尿液和肾内有较高浓度的抗生素。01根据病变部位、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存在复杂因素综合选择药物、给药途径及疗程。02治疗的抗生素选择分型治疗磺胺甲基异噁唑(SMZ)2.0g、甲氧苄啶(TMP)0.4g、碳酸氢钠1.0g,一次顿服(简称STS单剂)。其适于治疗无复杂因素存在的膀胱炎,不适用于妊娠妇女、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者、复杂性尿感、上尿路感染及男性患者。单剂抗菌疗法:急性膀胱炎-1采用STS(即成人每次口服SMZ1.0g、TMP0.2g、碳酸氢钠1.0g,每日2次)、阿莫西林或诺氟沙星3天疗法。其适应症、禁忌症与单剂抗菌疗法相同,对于首次发生的下尿路感染可给予单剂疗法,对有多次尿感发作者,应给予3天疗法。3天疗法总体优于单剂疗法,其更有利于清除阴道和肠道内的致病菌。3天抗菌疗法:急性膀胱炎-2急性膀胱炎-3短程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浅表黏膜感染,不能用于以下高度怀疑深部组织感染的患者如男性尿感患者(怀疑前列腺炎者)、肾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