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2章电路的分析方法修改电工课件.ppt

发布:2017-04-23约6.68千字共6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页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 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 2.2 电阻星型联结与三角型联结的等效变换 2.3 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 2.4 支路电流法 2.5 结点电压法 2.6 叠加原理 2.7 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2.8 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2.9 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 目录 本章要求: 1. 掌握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宁定理等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 了解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3. 了解非线性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及静态电阻、 动态电阻的概念,以及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 的图解分析法。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 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 2.1.1 电阻的串联 特点: (1)各电阻一个接一个地顺序相联; 两电阻串联时的分压公式: R =R1+R2 (3)等效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4)串联电阻上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 (2)各电阻中通过同一电流; 2.1.2 电阻的并联 两电阻并联时的分流公式: (3)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4)并联电阻上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反比。 特点: (1)各电阻联接在两个公共的结点之间; (2)各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同; 应用: 分流、调节电流等。 R R 例: 电路如图, 求U =? 解: 2.1.3 电阻混联电路的计算 得 2Ω 2Ω 1Ω 4Ω 3Ω 6Ω 4Ω P33   例1:图示为变阻器调节负载电阻RL两端电压的 分压电路。 RL = 50 ,U = 220 V 。中间环节是变 阻器,其规格是 100 、3 A。今把它平分为四段, 在图上用a, b, c, d, e 点标出。求滑动点分别在 a, c, d, e 四点时, 负载和变阻器各段所通过的电流及负载 电压,并就流过变阻器的电流与其额定电流比较说明 使用时的安全问题。 解: UL = 0 V IL = 0 A (1) 在 a 点: 解: (2)在 c 点: 等效电阻 R 为Rca与RL并联, 再与 Rec串联,即 注意,这时滑动触点虽在变阻器的中点,但是 输出电压不等于电源电压的一半,而是 73.5 V。 注意:因 Ied = 4A  3A, ed 段有被烧毁 的可能。 解: (3)在 d 点: 解: (4) 在 e 点: 2.3 电源的两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3.1 电压源模型 电压源模型 由上图电路可得: U = E – IR0 R0 = 0 则U  E UO=E 电压源的外特性 电压源是由电动势 E 和内阻 R0 串联的电源的电路模型。 若 R0 RL , 是理想电压源。 理想电压源 O 电压源 理想电压源(恒压源) (2) 输出电压是一定值,恒等于电动势。 对直流电压,有 U  E。 (3) 恒压源中的电流由外电路决定。 特点: (1) 内阻R0 = 0 2.3.2 电流源模型 U0=ISR0 电流源的外特性 理想电流源 O IS 电流源是由电流 IS 和内阻 R0 并联的电源的电路模型。 由上图电路可得: R0 = , I  IS , 若 R0 RL , 是理想电流源。 电流源 理想电流源(恒流源) (2) 输出电流是一定值,恒等于电流 IS ; (3) 恒流源两端的电压 U 由外电路决定。 特点: (1) 内阻R0 =  ; 外特性曲线 I U IS O 2.3.3 电源两种模型之间的等效变换 由图a: U = E- IR0 由图b: U = ISR0 – IR0 (2) 等效变换时,两电源的参考方向要一一对应。 (3) 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之间无等效关系。 (1) 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关系只对外电路而言, 对电源内部则是不等效的。 注意事项: 例1: 求下列各电路的等效电源 解: 总结 理想电压源与电阻的并联,可以用理想电压源来等效 理想电流源与电阻的串联,可以用理想电流源来等效 Is=Is1+Is2 Us=Us1+Us2 例2: 试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 计算2电阻中的电流。 解: 由图(d)可得 例3: 解:统一电源形式 试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计算图示 电路中1 电阻中的电流。 解: 例3: 电路如图。U1=10V,IS=2A,R1=1Ω, R2=2Ω,R3=5 Ω ,R=1 Ω。(1) 求电阻R中的电流I;(2)计算理想电压源U1中的电流IU1和理想电流源IS两端的电压UIS;(3)分析功率平衡。 解:(1)由电源的性质及电源的等效变换可得: IR3 (2)由图(a)可得: 理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