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懋春先生的学术向路与领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葛懋春先生的学术向路与领域
2016-05-03 14:42:47?《文史哲》?李红岩
葛懋春先生(1926-1996)是我国当代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一生坚定信仰唯物史观,虔诚学习马列主义,爱党爱国,赓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知识形态与意识形态,配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在史学理论、中国思想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历史科研组织、历史教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理论修养深厚,思维细密,下笔严谨,作品大气;为人率真,尊师重教,不苟言笑,气质高贵,深受史学界尊重,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一、学术向路
葛懋春,又名方晓虹,曾与庞朴共同使用笔名鲁春龙。生于1926年2月,安徽省肥西县刘河乡葛大郢人,知识分子家庭出身。1946年8月毕业于舒城晓天安徽第七临时中学。同年9月,由于仰慕青岛风光,放弃家乡的安徽大学,考入山东大学外文系。开学后不久,即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学生运动,与进步同学组织历史研究会,研读马列著作,师从中国哲学史家赵纪彬。1948年夏,受国民党迫害,流亡南京、上海、台湾。1949年春节后,由台湾返上海转青岛,到山东大学历史系三年级继续学习①。1950年冬,参加山东昌潍专区土改工作组。1951年,由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任教,担任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编委会常务编委兼秘书,达六年之久。同时讲授哲学、马列主义名著选、联共(布)党史、中国思想史、史学概论等课程。其间,师从华岗、杨向奎、赵纪彬,发表毕业论文《从昌潍土改工作中看封建剥削》。文章运用农村经济理论,分析作者在土改调查中搜集的山东农村资料,论证土地改革的必然性。其后,将研究重点放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探讨上,在《历史教学》、《文史哲》、《大公报》上推出了几篇颇为醒目的文章,同时与赵俪生、赵宗复进行了学术讨论。1953年,应华东人民出版社之约,在先前论文的基础上,编写了《基础和上层建筑》(1954年9月出版)一书。三年之内,七次印刷,印数超十万册,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思想和最高理论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是青年葛懋春激情澎湃、展露才华、奋发有为的时期。当时,山东大学名师云集,气氛激昂,思想活跃。他置身于浓烈的马列主义学风中,全身心投入到对马列主义的教学与宣传,力求用马列主义思想改造旧中国的学风与文风,塑造全新的学术样态。他协助著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华岗,以《文史哲》为阵地,在自觉顺应并推进新政权总体政治格局的思想指导下,大力促进学术繁荣。他在总结华岗的学术贡献时曾说,华岗这一时期论著的根本特点,“就是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和历史实际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②。华岗的这一特点,也正是青年葛懋春的特点。华岗、赵纪彬是葛懋春先生终生尊仰的学术导师③
在回忆20世纪50年代初的工作情形时,葛先生说:“华岗同志是山大兼任教授,是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蒙教师,我因为听他讲授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鲁迅研究等课,经常向他提问,同他比较熟悉。毕业后,我留校当助教,兼任《文史哲》杂志常务编委和秘书,彼此接触机会更多。”“我那几年习作的稿子,没有一篇不是经过他审阅修改的。我的毕业论文《从昌潍土改工作中看封建剥削》是我的处女作,记得就是由赵俪生教授推荐,经过华岗同志审定,在《文史哲》第一卷第三期上刊登出来的。”如果说华岗在解放后有学术传人,葛懋春先生当名列前茅;如果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队伍有华岗一系,葛懋春先生应是重要成员。
华岗是《文史哲》杂志社社长。每次召开常务编委会前,葛先生都会向华岗汇报对稿件的初审意见。耳提面命间,他的理论水平迅速提升。《文史哲》的编委大多数是山东大学文科各系教授,皆为饱学之士。葛先生与之共事,可谓出道之初,即置身于第一流学林。这段时间的工作经历,让他有机会密切地与著名教授如童书业、陆侃如、冯沅君、杨向奎、赵俪生、吴富恒、萧涤非、黄云眉、丁山、高亨、王仲荦、高兰、殷焕光等人交往,学识大进。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文史哲》是衡量我国学术状况的重要窗口。杂志所刊登的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问题的重要文章,主要是由于华岗的积极策划、推动和领导,但也凝聚了葛先生的心血。《文史哲》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批判胡适学术思想的学术期刊。据葛先生说,从1952年到1954年,《文史哲》涉及批判胡适实用主义的文章有六篇之多,1954年第5期还特别发表了童书业《批判胡适“实验主义”学术思想》的文章。批胡适、树马列,是华岗一以贯之的学术宗仰。所以,葛先生后来指出,从《文史哲》很早就批判胡适可以看出,该刊1954年发表李希凡、蓝翎轰动全国的批评《红楼梦》研究的文章,绝非偶然,而是华岗办刊思想的必然。它既不是“作者奉命写作”,也不是“编者奉命刊登”,而是“解放初期山东大学的师生,联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