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九下第六单元《诗词六首》教案.doc

发布:2017-06-09约1.04万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4、《诗词六首》教案 流渡中学 严庄坤 一、知识提点 一、《关雎》 1、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 2、本诗主要表现手法是兴,能产生言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另外还采用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 3、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出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感情发展由一见钟情到热情追求,再到想象结合。 4、“比兴”是《诗经》中最常见的创作手法,请从诗中举出一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其好处。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歌借雎鸠鸟相向和鸣的和谐幸福,引出了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意境相似又生动形象。 5、“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流”字用得妙,请结合内容分析其巧妙之处。 “流”写出了长长短短的荇菜在水中飘荡的柔绵情态,透过荇菜,我们仿佛感觉到了菜荇姑娘劳作时的优美姿态,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 6、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方式,举例分析这种方法的好处。 如“参差荇菜”句反复出现,又呈现出递进的结构,既让我们感到了男子追求的过程,又使诗歌结构整齐,韵律优美,富有节奏。 7、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8、本诗以雎鸠、荇菜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情感。 9、本诗出自《诗经》,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五六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在创作上多采用赋、比、兴等手法。 10、描写被相思折磨得难以入睡的情景的句子是: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11、诗中常被后人引用表达爱情追求的名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2、“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一幻想和淑女结合的热闹场面,表达主人公对美好婚姻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13、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本诗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那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声音婉转。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扭动了心中爱之琴弦。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14、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表达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美好的情感。 二、《蒹葭》 1、《蒹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2、《蒹葭》中广为流传的名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4、诗的每章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是起兴句,引起下文。(2)表明时间的推移,表达主人公的真挚情感。(3)营造萧瑟冷清气氛,烘托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 5、每章的后几句具体写主人公执著的爱情追求,“溯洄”二字突出道路迂回曲折,坎坷难行,“溯游”二字突出“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失望惆怅的感情。 6、诗中点明季节的景物是白露,其作用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7、全诗着意渲染一种渺远迷茫的境界气氛,一种执着(缠绵)和略带伤感的情调。 8、诗中的哪些句子表明了诗中意中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每章的三、四句。 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出一种工作效率渺远的氛围。 10、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的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11、本诗押韵的汉字为:苍霜方长央…… 12、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一个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13、本诗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举出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每章的后四句。反复抒写道路的艰险,表达主人公爱情追求的执著。 14、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使诗的旨意全部体现了出来,且起到了联上启下的作用。 三、《黄鹤楼》 1、本文用典的句子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写景的两句诗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从格律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抒情诗。 4、提示诗歌主旨的句子是: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出了怎样的景致? 写出了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景致。 6、“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空”写的是“黄鹤楼”,“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面对人去楼空,天际白云,让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7、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能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交织在一起,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8、尾联的作用是:点题,由上联的实景而引出了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 9、写出古诗词中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钱塘湖春行》 1、全诗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