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四川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要点突破+高考命题视角)第6课时 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6课时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四川考纲】 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标提示】 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与国民革命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①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高呼“外争国权,????等口号。②发展:1919年6月初,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①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历史条件①五四运动的实践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②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2)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①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秘密召开。
②内容a.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义。b.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3.中共二大的召开
(1)时间:1922年。
(2)内容①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②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国民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
①条件a.必要性:工人运动受挫,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b.可能性:孙中山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希望同中共合作。)
②内容: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三大政策,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③意义:标志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2?北伐战争①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②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③成果:北伐军连克武昌、九江、南昌,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27年初直捣南京、上海。
?3?国民革命失败①标志:1927年“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②原因: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③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1)判断: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主要表现为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决不妥协的革命斗争精神。(√)
(2)判断:国民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选择: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在(B)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八七会议
(4)思考:国民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留给后人的教训却是深刻的,大革命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答案: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和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1.五四运动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条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北京为中心,学生是主力军;第二阶段转移到上海,工人成主力。
三点成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
四点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2.早期中国共产党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1.全面理解“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国民革命的几个易错问题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
(2)国民革命运动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备课札记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背景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2.开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内容
(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2)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3)武装斗争: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前四次“围剿”。
4.红军长征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3?转折:遵义会议①内容: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