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 复习笔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1.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指的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而尤其指合族之人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在刚刚有氏族社会步入国家的商周时期就表现为王位的更替规则。西周代商之后,正式确立了嫡长子(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的传承制度。这样就产生了后世所说的宗法制:周王称天子,王位和财产有嫡长子继承,是同姓贵族的最高首领,称为天下之大宗。嫡长子的兄弟等被封为诸侯,是为小宗。诸侯在其封国之内对于卿大夫来说又是这种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如此逐层递推,在全国内形成了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系统。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2.敬德保民:
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与其“皇天无亲,唯德辅之”的天命观,即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性质密切相关的预设,衍生出天命惟德和天意民情两方面的思想,为其敬德保民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A.敬德:天命惟德,那么保天命就意味着要敬明其德。德的观念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它上与天命相应,从而可得天下之佑;下修保民慎罚之政,则可得人之和。德的内涵包括个人德行,尤其指政治上的德政,主要包括慎罚和保民两方面。
B.慎罚:是德政的基本内容之一,又与德政相辅相成。包括:a行使刑罚的时候要合义合宜,不以个人喜怒之心任意用刑,同时不用非道之谋、非典之法,从而避免滥用刑罚。b小罪者不知反省,不得不杀,大罪者有思悔改之意,也可予以饶恕。c目的是使民心悦诚服、勉力和调,不敢造次犯法,d判决过程要慎之又慎,避免乱刑和错判。
C.保民:民情民意是天命、德行的镜子,所以敬德思想具体到政治实施中就要保民,只有保民才能敬德,保持天命。保民与政权的长治久安密切相关,是国家的根本所在。保民的思想与慎罚的思想互为表里,要保民就要明德慎罚。其保民思想一大特色是强调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与老弱孤幼的保护,这点后为儒家仁学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观念之一。
二、先秦儒家思想
1.孔子最基本的思想:孔子社会思想最基本的特点是道仁义,明人伦与重教化,这也是它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基本特点。
2.孔子所谓“仁”:
A.关于仁的论述: 孔子提倡“仁”,而“仁”的根本精神在于爱人与推己及人,这意味着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有义务要将仁爱之心推之于天下民,也就是推行“德政”。仁的社会学内涵,总的来说就是,仁是人的出事立身之道,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基本准则。唯有仁才能实现人之为社会中的人。他一方面要求要培养个人的道德,使人具有人所应有的所有德行,另一方面他又要求将个人得到的成就客观上表现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由推己及人而融个人与社会于一体。由爱有差等,即承认个人与社会有所差别,不至于泯灭个性,能推己及人,则意味着个人并非对社会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立足于这一原则,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就去的了一种中道的平衡,那种极端的个人主义与极端的大同主义都与仁的精神不符。
B.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虽然以复礼和正名为口号,但他从旧的周礼中阐发出仁的精神,同时又把这一新精神灌注在礼的旧形式中。礼的形式离不开仁的精神,仁是质礼是文,与其文胜质,不如质胜文。在孔子看来,人唯有具有仁的精神才会自觉守礼,仁是礼的内在根据,礼是仁的外在体现。礼必须体现仁的精神,而仁的最佳方式莫过于礼。即使有仁心仁行,也要有礼来节文这样才是“文质彬彬”的理想人格。同时,对礼的遵守也有助于仁的培养,礼可以化民成俗,从而培养人民大众对仁的自觉。由此可见,仁是礼的内在的基础和灵魂,礼是仁外在的体现与依托,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C.养民与教民: 孔子德政思想的两大方面。从次第上说,庶之,富之等养民手段在先,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得以保障,衣食无忧之余,则又需教之化之,使之有良好的品性与行为。要以仁爱之心来治理人民,就不能不关心民生问题,所以德政的首要之务就在于养民富民,即要慎用民力,取民有度。同时,又必须对民实行教化,首先要以身作则,其实只是吧政治活动归结为正己正人两端。其中正己尤为重要。教化更重要的方面应该是以道诲之。
3.孟子性善论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孟子的性善论主要建立在对告子人性论的批驳上。告子的错误在于把作为动物特征的自然属性当做人类特征的社会属性,把物性混同于人性。孟子虽然承认人具有自然属性,但是在他看来人独特具的“仁义”之性,即基本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也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从根本上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孟子看到了“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从这种本能的善心中,孟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普遍的善性。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属性“仁义礼智”。四心是四性的萌芽。人性本善,但它却有赖于人们的持存与培养,因此一个人能否实现其善性取决于他能否存养其本心,这样人的社会属性的实现便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完全挂钩。此外,孟子认为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人性的实现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