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史.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思维及行动方法的反思 中庸 德行 执中 思维方式 实践范式 第六讲孟子对社会重建的智力反思 性善说 正经界说 仁政说 社会分工说 统治类型说 君臣关系说(一位说、一夫说、易位说、寇仇说) 修身立命说 第七讲老子有关社会重建的智力反思 关于《道德经》的各种解读 《道德经》的社会学解读 道学的社会问题观 老子的“三包(宝)” 道学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把人道纳入天道 消解社会动乱的根源(欲望) 社会控制的策略:贵柔、谦下、见微 理想的社会秩序:小国寡民 道学介入日常生活的社会学分析 道学与君主秩序 第八讲墨子有关社会重建的智力反思 “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未有“刑政”的自然状态:一人一义 文明发生的基本形式:刑政 人类生活的基本形式:劳动 当前社会的三类问题 攻伐问题——非攻 自爱问题——兼相爱 民生问题——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理想的社会秩序:尚同——天子政长制 第九讲法家有关社会重建的智力反思 法意识的普遍觉醒 法家观念的意识形态化 法意识的普遍觉醒:公布成文法的运动 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所作《刑书》,“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 公元前513年、晋国在执政赵鞅、荀寅主持下“铸刑鼎”。 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私造“刑书”,因刻于竹简,故称《竹刑》。 法家观念的意识形态化 变法运动 赵《国律》、楚《宪令》、齐《七法》、韩《刑符》、魏《魏宪》与《法经》、秦《秦律》等等。其中以魏国李悝制定的《法经》时间最早、成就最高。 约公元前400年,李悝作《法经》六篇。 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秦始皇“以吏为师”的法家意识形态的确立 “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的确立 小结之二: 轴心时代 各家关心的异同及其意义 儒学在百家争鸣中的位置 儒学的优势 儒学的劣势 讨论主题 我所认识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孔子、孟子:个人人格 学派特征? 主要概念? 主要主张? 优势是什么? 劣势是什么? 我最欣赏? 我最反对? 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影响? 对民族特征的影响? 讨论主题 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特征? 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和西方社会思想的差别? 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不足? 传统社会的概念? 封建社会的概念? 儒学社会的概念? 合理性的标准? 儒学思想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位置? 传统社会思想(儒学思想)的合理性? 儒学社会的合理性? 第十讲《周易》的经典化及其意义(上) 《易经》的种类 《周易》的构成 太极 无极 阴阳 两仪 八卦(8) 本卦 纯卦 重卦 64卦(8#56)杂卦 变卦 上经(30) 下经(34) 卦的构成:卦名、卦象、卦义、爻名、爻义 乾、坤卦的含义及其精神倡导 其它卦的释义:蒙、泰、否、咸、既济、未济等 数与位:阳数(九)、阴数(六)、二与五、一与四、三与六 第十讲《周易》的经典化及其意义(下) 64卦的卦序 64卦的时空观 64卦的数论 64卦的宇宙观 64卦的历史观 64卦的文明观 64卦的君子观 64卦的方法论 君子的使命、行为 第十一讲《礼记》的经典化及其意义 《礼记》的出处 《礼记》经典地位的确立过程(经典化) 尊王 尊周 尊礼 尊孔 礼治主义的建构 第十二讲《孝经》的经典化及其意义 《孝经》的出处 人身的“小舞台” “以孝治国” “天子之孝” “诸侯之孝” 卿大夫之孝 士之孝 庶人之孝 2个原则(生、死) 5个方面(居、养、病、丧、祭) 4条准则 对儒学社会的影响 对东亚社会的影响 第十三讲《大学》的经典化及其意义 出处 经典地位的确立 “入德之门” “大学之道” 3纲领 8条目 第十四讲《中庸》的经典化及其意义 出处 经典地位的确立 孔门“心法” “中庸”中的“道统 一个完全的“道德系统”:修身、事亲、治人、知天、德与位 “中”的方法论 “中”的德性论 “中”的本体论 “诚者”(天道) “诚之者”(人道) 第十五讲儒学反思的法律化 原始儒学中的法意识 两汉时期的法律儒学化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法律化的成果 隋唐时期的儒家法的定型 第十六讲儒学反思的谶纬化 谶纬之风 谶纬政治 儒学的谶纬化 儒学宗教化的努力 第十七讲儒学反思的抽象化 玄学的浸润 佛学的风薰 概念的抽象化 反思方式的思辨化 体系化 精神的境界化 总结 儒学精神的内在规定性 儒学精神的合理化路径 儒学社会的合理性 谢谢大家 * * * * * * * * * * P* W W W . E - S H I P .C O M 中国传统社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