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颈外静脉留置针穿.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6)冲管和封管。冲管液通常为生理盐水 使用正压脉冲的方法。 封管液:生理盐水用于普通的患者, 稀释的肝素液用于血液高凝状态 患者。 (7)拔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折断导管。 (8)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滴速,防止输液过快,防止空气进入。 提高穿刺成功率 留置针后接一注射器,可边进针边回抽,能及时发现留置针是否已进入血管。 并发症及防范措施 局部血肿 原因: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动作不稳,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局部血肿。 防范措施: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轻巧、稳、准,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导管堵塞 原因:通常与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有关。 防范措施: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选择正确的封管液以及用量,并且注意封管液推注速度不可过快。 导管滑脱或液体渗漏 原因:穿刺点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等原因均可导致导管滑脱或液体渗漏。 防范措施:妥善固定导管,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嘱咐病人避免颈部过度活动。发生渗漏考虑留置针脱出静脉,立即拔管,局部压迫。 感染 原因: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穿刺时未严格消毒皮肤。天气炎热敷贴下皮肤容易滋生细菌。未及时消毒和更换敷贴等。 防范措施: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每天更换输液导管,每天常规消毒穿刺点更换敷贴。 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一般导管保留72-96小时拔管。 颈外静脉留置针和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在急救病人中应用的比较 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 出现外周循环衰竭时,外周静脉因失血而收缩、塌陷,四肢血管弹性差,加上有的病人过度肥胖,反复寻找血管,穿刺失败率高,不能很快建立通路而耽误抢救时机。 四肢血管管径相对较细,不能满足快速补液的需求 有的病人躁动不安,四肢活动易致软管滑脱、打折、扭曲,不利护理,再次穿刺影响抢救 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即使病人在休克的情况下,颈外静脉充盈状态仍然较好,选择血管容易,穿刺可以在直视下进行,其穿刺快,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颈外静脉离心脏近,循环干线短,而且静脉粗、直,血流速度快,液体更通畅,能快速满足补液需要,使血压迅速上升,抗休克时间短。 颈部活动度相比四肢小得多,避免反复穿刺,护理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做其他抢救工作 。 谢 谢!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静脉留置针输液作为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采血及一般输液病人可以采取四肢静脉穿刺,但当遇到大出血、休克、重度脱水等患者时,因周围血液循环衰竭,导致静脉充盈度下降,弹性差,造成静脉穿刺难度大,但患者又急需输血、输液进行抢救治疗,此时,如能熟练地掌握颈外静脉穿刺术,则能较快地给病人开辟静脉通道,及时给予相应治疗,为尽快挽救病人赢得了时间。在国内外,颈外静脉穿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娩室作为2012年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为危重病人的抢救提供一条简便、安全的输液途径。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它由面静脉后支和耳后静脉在耳下汇合而成。起始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平对下颌角处,经胸 锁乳突肌的表面斜向后下,至该肌深面或颈后三角,穿颈深筋膜注入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或静脉角。以胸锁乳突肌后缘为标志,将颈外静脉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位于胸锁乳突肌表面, 胸锁乳突肌后缘以下为下段。因其管径粗(直径1cm左右),行径表浅,所以易于穿刺与固定。 ?? 颈外静脉的分型在颈外静脉置管术中比较重要,它要插入导丝到中心静脉。在留置针穿刺置管术中,因为导管置入血管比较短,分型没有影响。 1.在产科系统,特别是分娩室里,发生最多的是产后大出血,需要快速补液治疗,它要求20分钟内输入晶体液1000ml,1小时输入液体2000ml。颈外静脉的最大滴速可以达到97ml/min,能满足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它改善休克的时间,明显少于四肢静脉。 3.短期的营养支持,外周静脉中颈外静脉是最佳的途径。 4.颈外静脉血流量大,化疗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迅速被稀释,对管壁的刺激性小,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低。 常规的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需要助手,需要专门的静脉穿刺包?,操作步骤多,费时,创伤大,不适合急诊手术时抢救病人。我们采用的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法,用物与周围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基本相同, 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一人即可完成,避免了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 病人去枕平卧,头转向穿刺对侧,在肩下垫薄枕,使头低肩高,也可以把电动床的床头摇低,使病人颈部伸展平直,充分暴露。但也不能太转过头,免得绷紧的皮肤压迫静脉影响可视性。 选择下颌角和锁骨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