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强化他汀治疗在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安全性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强化他汀治疗在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安全性分析
安徽省濉溪县医院 235100
摘要:目的 分析在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强化他汀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8月收治的30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强化他汀治疗。术后7d比较2组术前、后的TBiI、Gr、CK、CK-MB、CTnL、GOT值、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术前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组TBi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Gr、CK、CK-MB、CTnL、GOT比较,则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强化他汀治疗,可明显提高CK、CTnL,降低Gr、CK-MB、GOT值,且各项指标变化较小,具有较高安全性。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他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一种以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为基础的病理改变,与急性心肌缺血具有共同特征,包括ST或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1]。目前治疗该疾病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为主,但PCI治疗在临床上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具有较多并发症。相关研究发现,对ACS患者在PCI术前行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2]。本次研究通过对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行PCI术前强化他汀治疗,旨在探讨其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8月收治的30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男9例,女6例,年龄37~54岁,平均(44.6plusmn;2.3)岁;6例合并高血脂,4例高血压,5例糖尿病。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强化他汀治疗,男11例,女4例,年龄36~57岁,平均(45.8plusmn;2.1)岁;7例合并高血脂,4例高血压,4例糖尿病。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一)》[3]中相关诊断标准;②均确诊为ACS,并拟择期行PCI。排除标准:①患者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②需立即实施PCI。本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会批准同意进行,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抗栓治疗和抗心肌缺血治疗。
对照组于术前3d口服10mg/d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0mg,国药准字,睡前服用。
观察组则于术前3d口服40mg/d阿托伐他汀,睡前服用,再于术前12h内服用300mg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规格300mg,国药准字。
1.4 观察指标
术后7d比较2组术前、后的TBiI(总胆红素)、Gr(肌酐)、CK(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CTnL(肌钙蛋白)、GOT(谷草转氨酶)值、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结果数据均采用SPSS16.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学处理,2组各项指标比较以(`chi;plusmn;s)表示,采用t检验,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以(%)表示,采用chi;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 比较2组术前术后各项指标
2组术前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组TBi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Gr、CK、CK-MB、CTnL、GOT比较,则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ACS可分为ST、非ST段抬高型两种,而非ST段抬高型又可被分为不稳定心绞痛以及非ST段抬高心梗。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的生理基础主要表现为微栓塞或血栓不完全堵塞动脉[4]。由于ACS患者通常合并有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等多重危险因素,且该疾病通常又会存在较多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以及弥漫性长病变等,因此在对其实施PCI术中可能出现较多并发症。
由于ACS患者多数存在斑块破裂现象,增加炎症分子,并使血栓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