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模电实验差分放大电路.doc

发布:2017-04-05约1.9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差分放大电路 一、实验内容: 1、测量差分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并调整到合适的数值 2、测量差模电压放大倍数Avd1,观察vB、vE、vO的波形,并记录它们的相位和大小 3、测量共模电压放大倍数Avc1、观察vB、vE、vO的波形,并记录它们的相位和大小 4、计算共模抑制比Kcmr 二、实验要求: (1)IC1Q=IC2Q=0.75mA (2)T1管集电极对地的直流电位VC1=14V (3)二极管D1、D2中流过的电流ID=3mA 三、实验仿真分析: 1、参数设置: 二极管选用D1N4148,参数设为Bf=100,Vje=0.7v,Rb=300。 理论值R2=RW=1333,R3=1K,R4=4.3K 2、静态工作点的调试: 按上述参数得静态工作点值,IC1Q仅有0.3mA。设置R3为全局变量,输出为IC1Q 暂时确定R3=434,此时IC1Q=0.75mA,静态工作点如下,结果ID又不满足要求 设置R4为全局变量,同时观察IC1Q和ID 可知R4=4531时,ID满足要求,但IC1Q有偏差,最后将R3设为全局变量,确定静态工作点 知R3=430.534时,IC1Q和ID均满足,此时电位Vc1=14V 3、将输入方式改接为单端输入,并设置直流扫描分析,以VI为扫描对象,得到差分放大电路的电压传输特性。 (1) 单端输出Vc1时, 得Avd1=(14.158-13.703)/(-26.6239*0.001)=-17.09, 理论值Avd1=-100*1333/(300+101*26/0.75)/2=-17.53,相对误差为(17.53-17.09)/17.53=2.5% (2)单端输出Vc2时, 得Avd2=(14.277-13.799)/(16.234+11.688)/0.001=17.12, 理论值Avd2=-Avd1=17.53,相对误差为(17.53-17.12)/17.53=2.3% (3)双端输出时 得Avd=-595.599/17.533=-33.97 理论值Avd=2Avd1=-35.07,相对误差为(35.07-33.97)/35.07=3.1% 4、将输入方式改为差模输入(取vi1=5sinwtmV,vi2=-5sinwtmV) (1)设信号频率为3.5kHZ,经行交流扫描分析,看是否在通频带内 所以3.5khz在通频带内 (2) 设置交流扫描分析,纵坐标为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比值 单端输出时: 双端输出时: (3) 设置瞬态分析,纵坐标为输入电压,横坐标为输入电流 得差模输入电阻为6.7k,理论值RI=2Rbe=2*(200+101*26/0.75)=7.4k,相对误差为(7.4-6.7)/7.4=9.5% (4) 两个输出端电压为: 可知相位反向 5、将输入方式改接为共模输入(去vi1=vi2=1sinwtV), (1)设置交流扫描分析,得共模电压放大倍数为443.92*10-6: (1) 设置瞬态分析,得共模输入电阻为23.447k: (4) 设置瞬态分析,观察两个输出端电压相位关系,知两者同向 6、将输入方式改接为单端输入,取vi1=10sinwtmV,设置瞬态分析 (1)v01波形为: 幅值为14.174 (2)v02波形为: 幅值为14.174V (2) vo波形为: 幅值为346.154mV (5)ve波形为: 幅值为-1.0201 7、将输入方式改接为双端输入,取vi1=105sinwtmV,vi2=95sinwtmV (1) V01幅值为14.174 (2)v02幅值为14.174 (3)v0幅值为346.183mV (4)ve幅值为-925.177mV 四、回答思考题: 答 (1)T3,R3,R4,D1,D2等元件在电路中起电流源的作用,提供静态工作电流,对Avd1无影响,由于电流源内阻很大,很好的抑制了共模信号,即大大减小了Avc1,增大了KcmR (2) 将毫伏表的另一端接一个输出端,则双端输出电压幅值为此示数的两倍;直接将示波器两端接输出的两端,便得到双端输出波形。 (3)为提高共模抑制比,可用内阻大的电流源提供静态电流,增大差模增益,减小共模增益。 为减小零点漂移,电路要对称且电流源内阻要大,抑制共模增益 五、实验体会: 本次实验依然是调节静态工作点比较重要,而调节过程中也走了些弯路,从实验数 据也可感受到电流源电路对共模信号抑制能力之强,放大倍数几乎为0,实验中还要注意的就是电容什么时候该短接什么时候该断开,否则将得到错误的图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