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速铁路沉降观基本技术要求.doc

发布:2016-10-17约9.16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速铁路达到的基本要求 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一、沉降变形观测首次开展工作的时间性要求: 1、桥梁: 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进行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将回填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2、隧道: 从一段水准基点间隧道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 3、路基: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换填地段从换填底层开始进行)。路基填筑完成后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六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4、涵洞: 从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 二、沉降变形观测元件埋设的技术要求: 1、桥涵: 承台观测标:埋设Φ20mm钢筋,表面高出3mm,位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和右侧大里程 墩身观测标:埋设Φ14mm不锈钢螺栓,表面露出20-30mm。位于墩身两侧高出地面0.5-1m 桥台观测标:原则应设置在台顶,测点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 梁体观测标: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六个,位于两侧支点和跨中;连续梁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三跨以上连续梁布置相同。 涵洞观测标:测点设置于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位置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移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 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埋设元件同承台观测标 2、隧道: 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处;明暗交界、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处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中线两侧各约6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 3、路基: 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3.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设于双线路基中心。 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各3.2m处;沉降板位于双线路基中心;位移观测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脚外2m、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 路基过渡段观测断面根据沉降观测细则要求应在距不同结构物起点1m、10m、3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 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分别位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以外3.2m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观测桩,观测路基面的沉降。(换填地段设有沉降板) 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用0.15m用C15砼浇筑固定。 沉降板埋设: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下:由底板、金属测杆(Φ4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75PVC管)组成。钢筋砼底板尺寸为50*50cm,厚3cm或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 位移边桩:采用C15钢筋砼预制,断面采用15*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设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十字线。 三、沉降变形观测的频次要求: 应按下表进行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 测 阶 段 观 测 频 次 填筑或堆载 一般 1次/天 沉降量突变 2~3次/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次/3天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1次/周 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后 1次/周 1次/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墩台基础施工完成 / / 设置观测点,进行首次观测 墩台混凝土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 或1次/周 承台回填时,临时观测点取消 预制梁桥 架梁前 全程 1次/周 预制梁架设 全程 前后各1次 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桥位施工桥梁 制梁前 全程 前后各1次 上部结构施工中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全程 同路基 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 ≥6个月 1次/周 岩石地基的桥梁不宜少于2个月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1次/天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24个月 0~3个月 1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 4~12个月 1次/3个月 13~24个月 1次/6个月 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 梁体测量间隔表 观测阶段 观测周期 预应力张拉 张拉前、后各1次 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 张拉完成后第1天 张拉完成后第3天 张拉完成后第5天 张拉完成后1~3月,每7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