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管理学第十五章要点.doc

发布:2016-04-09约1.46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五章要点 一、铸币平价理论 铸币平价: 含金量: 黄金输送点:在铸币平价基础上加减一个正负百分比(输送费用和利息),加是输出点,减是输入点。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绝对购买力平价:含义及公式 (二)相对购买力平价:含义及公式 (三)购买力长期是有效的 三、利率平价理论 (一)抛补和不抛补 由于把资金用于国外以获得较高的的利率时,先要把本币兑换成外币,之后到期时还要再把外币兑换成本币,所以便有了投资期间本币贬值的汇率风险。如果采取措施覆盖掉这部分风险,我们便说这是抛补套利,否则便是不抛补套利。尽管利率套利通常是抛补的,我们还是先讨论较简单的无抛补套利 (二)不抛补的利率平价 高利率国家的货币市场预期其货币会在远期贬值,但是即期却会升值。 (三)抛补的利率平价 (1)本国利率高于(低于)外国利率的差额等于本国货币的远期贴水(升水)。 (2)高利率国的货币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的货币在该市场上必定升水。 套利的先决条件是两地利差大于高利率国家货币的年贴水率。 四、资产市场分析法 资产市场分析法关注的是货币和资产的存量均衡对汇率的决定作用。 资产市场分析法包括货币分析法和资产组合分析法。他们的区别在于国内外资产的可替代性问题。 五、货币分析法 (一)弹性价格货币模型 (二)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图)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以弹性价格货币模型为基础,继承了其长期的特征,即假定购买力平价长期有效。但在分析汇率的短期波动上,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则放弃了前一模型中有关价格灵活变动的假设,而是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粘性的假定。他们认为,在短期内,由于不同市场存在不同的调整速度,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并不是同时达到均衡的,资产市场调整快于商品市场调整使汇率出现超调,这便是短期内汇率容易波动的原因,从而弥补了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缺乏短期分析的不足。 基本假设: 在短期内购买力平价不成立,即由于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的调整速度不同,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具有粘性,调整是渐进的,而资产市场反应却极其灵敏,利息率将迅速发生调整,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 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能够成立; 无抛补利率平价始终成立; 主要内容:汇率对外冲击做出的过度调整,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这种现象称之为汇率超调。由此导致购买力平价短期不能成立。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商品市场的价格调整到位后,汇率则从初始均衡水平变化到新的均衡水平。由此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 六、资产组合分析法 (一)资产组合平衡模型将一国私人部门(包括个人和企业)持有的财富(W)划分为三种形式:本国货币(M)、本国债券(B)和外国债券(F)。 (三)BB线比FF线陡峭的含义 (四)财富效应替代效应。本币债券供应量增加,这是由于政府增发债券弥补财政赤字的结果。a.本币债券供应量的增加会增加对外币债券的需求,其结果是汇率上升(财富效应);b. 本币债券供应量增加使本币债券价格下降,国内利率上升,国内收益率的上升会相对削弱对外币债券的需求,导致汇率下降(替代效应)。c. 替代效应的大小与本外币债券之间的替代程度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当本外币债券的替代程度较低时,则财富效应会超过替代效应,此时本币债券供应增加的结果是汇率上升;反之,当替代程度较高时,结果是汇率下降。当央行用本国货币购买本币债券时通过替代效应使外币债券需求上升,导致汇率上升当央行用本国货币购进外币债券时通过替代效应使外币债券需求上升,导致汇率上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