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学情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浙江省磐安中学 韦玲珍
【摘要】
学情分析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情分析却常常处于缺失状态,即便偶有的学情分析也容易流于浮浅简陋。究其原因,是许多语文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学情分析。有鉴于此,本文就如何进行学情分析问题,从分析维度、分析角度和动态分析意识三个方面梳理了学情分析的内容构成,并以苏教版必修三《鸿门宴》的学情分析为例,提出在推演、调测基础上进行整合的学情分析方式,试图为学情分析提供一个常态流程。
?
【关键词】学情分析 内容构成 推演 调测 整合
?
我们常说,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有效的教学不应该是教教案,教教材,而在于教学生。由此而来,学情分析就成了教学的起点,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保障。因为唯有做好学情分析,教学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才会有相应的对策和具体方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的学情分析状况不容乐观。
一、教学实践中学情分析的窘状
在一次教学调研中,我们查阅了三所学校四十多位语文教师的备课笔记,并听了多位老师的课。结果发现,有半数教师不注重研究学生,教案中只是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教学步骤的安排,根本没有学情分析;而在他们的课堂上,因为没有对学情的充分认识,也很少能见到高质量的学生活动。事实上,这并不是个别现象。据上海师大博士生陈隆升统计,从1999-2008语文教育类的五大杂志(《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上,共有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案说课备课样本605个,其中提到学情或说到学生情况的只有115个。权威杂志上的优秀样本尚且如此,语文教学学情分析缺失的状况的严重也就不言而喻了。
也有些老师有学情分析意识,教学实践中也在进行学情分析,甚至也将其形诸书面文字,但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却仍缺少指导和借鉴的意义。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学情分析仅停留在抽象笼统地分析上,不能反映本班学生的特色,也不能体现出关于具体教学内容的学生情况;而有的只是对学生情况的描述,缺乏从学生的现象中抽离出学生的本质问题,并探究其形成原因的过程;也有的教师将学情分析简单化成了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状态分析,容易忽视学生已建构的知识结构和作为生活中的“人”丰富的体验和感悟。因此,这些学情分析往往流于抽象、模糊而缺乏指导性,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相脱离。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学情分析,如果不是具体到每篇课文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经验、他们已经懂得了什么、已经能读出什么、他们还有哪些不懂,还有哪些读不好、感受不到,实际上等于没有做过”。
那么,为何身为教学起点的学情分析会在教学设计中缺失?为什么明知学情分析重要,却仍如此严重地出现学情分析的浅陋现象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却是教师们缺少对学情分析具体操作的方法和措施的了解,正如一些老师说的“不是我不想做学情分析,而是要进行学情分析却无从入手。”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面对复杂多样的教学任务,面对纷繁多变的学生状况,教师要进行深入恰当的学情分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从下手”四个字可能是最恰当地道出了许多教师的心声。
二、学情分析的的内容构成
然而,要将经验的、粗疏的学情分析转变成切实有效的学情分析,为教学提出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策略方法,我们就必须首先了解语文教学中的学情分析由哪些要求构成。
㈠分析维度
学情分析,首先就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而与学生学习有直接相关性的,无疑首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动机态度。
知识系统
学生的知识系统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已经拥有的知识及知识的结构。学情分析中的知识,包括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其存在状态可以是正式知识,也可以是缄默知识。在教学活动中,个体知识基础的差异既有在个体已有知识的量的差异,又有知识结构的差异。而正是个体的知识与其结构决定着个体同化外界影响、重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进而影响到个体后续学习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比如,我们要引导学生判断语句是否有“宾语前置”的现象,那就要求学生首先要能较熟练地知道“主语”“谓语”“宾语”等概念及其功能,并具备判断一个语句的主谓宾成分的能力。同时,他还应该具有对文言文中四种常见倒装句式的结构、宾语前置句四种常见形式及其特征等知识的了解。所以,我们在学情分析时,就要了解清楚学生对这些知识是否了解,对这些知识的辨识能力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能力系统
学情分析首先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这些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效。学情分析中的学习能力分析不仅要分析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性学习能力,还包括交往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在班级环境中通过交往而进行的,它必然涉及到师生之间、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