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二).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复习 (二) 知 识 结 构 概 念 辨 析 中 考 热 点 典 型 例 题 模 拟 考 场 声 现 象 声音的产生 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是由介质的种类和温度决定的 4、回声 人耳听见回声的条件 应用:回声测距、回声定位 声音的接收 1、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 2、乐音 音调 响度 音色 3、噪声 4、人类对声音的利用 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声现象 知识结构 反 射 速 度 介 质 光 声 音 其 它 传 播 发 生 能在真空和透明介质中传播。 由声源(振动的物体)产生,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由光源发出 要依赖固体液体、气体等一定的物质做媒介,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固体、液体中的声速较大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 真空中的光速最大,为c=3×108米/秒。 具有反射现象,反射回来的声音传到耳内,形成回声;回声在生活生产中有多种应用。 具有反射现象,从物体表面反射过来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使人能看见物体。 如果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影响,即为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应予防护。 如果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影响,即为光污染,也是一种 环境污染。 声现象 概念辨析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现象 概念辨析 二、声音的传播 接下来我们来看书第26页图2—6所示的实验 (请大家仔细听,随着空气的抽出,铃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声现象 概念辨析 二、声音的传播 除了空气等气体外,液体也能传播声音,请看课本图2-7。 声现象 概念辨析 二、声音的传播 请大家做一个小实验: 一位同学敲击桌面,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你听到了什么? 看来,除了气体,液体以外,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 思考题2、 如果没有介质,例如在真空中声音能否传播? 声现象 概念辨析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 请大家猜想一下声音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时,在哪种介质中传播得最慢? 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不相同,20℃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4米/秒 思考题2、 请计算一下当你和同学去爬山时,你大声呼喊远离你680米处的同学,你发声后多久他才能听到你的?你还可能会听到什么声音? 声现象 概念辨析 四、回声 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思考题3、利用回声可以测海底的深度,判断海中物体的存在,请想一想利用回声测海底的深度需要先知道什么?然后怎样计算? 答: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从发出声音到接收回声所用的时间t。海水深度S的计算公式为 声现象 概念辨析 回声的利用 2、人耳感知声音的两种途径 1、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 3、乐音的三要素: 音调 音调的高低由频率的大小决定 响度 响度由声源的振幅和听者离声源的距离共同决定 音色 4、噪声 两种定义 来源、等级和危害 防止危害的三种途径 声音的接收: 声现象 概念辨析 听觉的形成 振动频率与音调高低 声现象 中考热点 思考: 能用声音的发生、传播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地面振动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 (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C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分析: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空气、雨水和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经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解答:信息1、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振动产生声音。 信息2、空气能传声。 信息3、这些声音的频率都大于20Hz,且都小于20000Hz。 信息4、这些声音到达人耳时都大于0dB。 声现象 中考热点 声现象 中考热点 2、图书馆和医院的墙壁上都醒目地写着“安静”二字。“安静”是要求声音不超过 ,从减轻噪声的途径看,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我们日常生活中说话是利用声音传递 。 分析: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