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观潮》教学实录及评析.docx

发布:2018-07-03约8.52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观潮》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学目标】   1、学习   三、   四、五自然段,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潮来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的细致。“浪潮越来越近,……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的气势。   2、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思路】   “以读为本,以读促思”。整堂课以学生的朗读、默读为主要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结构疏密相间、有张有弛:大声自读──静心默读、勾画──同桌互读──感情朗读──激情朗读,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建立形象,在朗读中激发感情,在朗读中产生联想,在熟读中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起情绪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作者一起登上海塘大堤,领略了潮来前的景色,潮来前江面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风平浪静。)可是我们的心情却是不平静,我们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昂首东望。)我们昂首东望,等着、望着,这一年一度的江潮怎么还不来?一直等到下午一点左右,江面上的情况又怎样呢?让我们再次和作者一到去──观潮(学生齐读课题)。   (评析:和学生一道复习上课时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四年级语文阅读要求,凭借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文的重难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观潮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丽,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习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   1、大声自读、初步感知。   2、默读课文,把听到的潮水的声音和看到的潮水的样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3、再把标出的语句读给同桌听一听。   4、汇报:    教师:请用上“先……然后……最后”把你听到的读一读。    学生回答:我先听到“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然后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    (评析:教师出示“先……然后……最后……”的句式,旨在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大潮声音的变化是由小到大。)   5、出示小黑板,指导朗读:   ⑴ 学生自由读这三语句,体会声音的变化。   ⑵ 指导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一句?     (生读。)     师:声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生:远处。)     师:“远处”应该读慢些。“闷雷”的声音听过吗?     生:感觉声音不响亮,就是“隆隆”的响声。     师:谁再来试读这句,声音是从远处传来,沉闷不响亮。     (学生个别读,齐读。)   ⑶ 指导第二句:     师:后来声音怎样了?请第一大组读第一句,二大组读第二句。     (重点词:越来越大。)    ⑷ 指导第三句:      师:最后那声音──      (学生读第三句。)      师:(出示“山崩地裂”)谁来读一读?      (个别读,重音在“崩”和“裂”上,词语读好后再放入句子体会。)      (评析:先读好重点词语,再读句子。)   ⑸ 分小组、分男女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这些句子,体会声音越来越大。    (评析: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主线,教学主线清晰,教学过程就显得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难点易破,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课的教学主线是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潮来时”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大潮的气势呢?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地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为此,我依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观潮”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中,设计了“紧扣主线,教给方法,自读自悟,集体讨论,点拨深化,落实重训”的教学结构。首先让学生自读,感知全文之后,重点读读课文3、4自然段,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其次是让学生把听到潮水声音和看到的潮水的样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并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联成一段话。最后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潮水声音”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声音的变化。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关键的词、句,通过看、议,有感情地朗读,感知声音的变化是由小到大。如:第一句“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中的远处知道这声音是从远处,并且是隆隆的声音,不响亮;在第二句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越来越大”体会到声音的变化;在第三句中通过“山崩地裂”的理解,来体会声音大得如同大地都颤抖起来。在指导学生诵读中,也要做到从“小──大”声音的变化来朗读,并且鼓励、引导学生要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的惊奇,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