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西医结合免疫学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ppt

发布:2018-01-25约4.46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 根据分化成熟状态的分类: 未成熟(immature)阶段到成熟(mature)阶段 发育过程:未成熟DC 位于多种实体器官、及非淋巴组织的上皮 未成熟DC: 表达多种膜受体(Fc受体、甘露糖受体等),具有极 强的抗原摄取、加工、处理能力; 但表达很少的其他分子: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 黏附分子(表达水平低),因此这个阶段提呈抗原和激 发免疫应答的能力较弱。 成熟DC: 摄取抗原或某些刺激作用后,未成熟DC 分化成熟 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表达水平显著提 高,因此提呈抗原和激发免疫应答的能力很强,而在此 过程中,抗原摄取、加工能力显著降低。 迁移(migration):在外周组织获取了抗原信号,通过淋巴管和血液 循环,进入次级(外周)淋巴器官,激发T细胞应答。 3. 根据组织分布的分类: 总体分布:DC来源于骨髓,进入血循环,到达全身组 织,分布于脑组织以外的组织(脑组织没有DC)。 数量:人外周血DC占外周血单核细胞的1%以下(1%) 分为:①淋巴样组织中的DC: 并指状DC:分布于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和次级(外周) 淋巴组织 滤泡样DC:分布于外周淋巴器官淋巴滤泡生发中心 ②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 间质性DC:分布于实质器官间质毛细血管附近 郎格汉斯细胞:位于表皮和胃肠上皮部位 ③体液中的DC: 隐蔽细胞:输入淋巴管和淋巴液中的DC 血液细胞:外周血中的DC (二)功能 1. 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 将膜表面的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相应的CD8+T和CD4+T细胞,直接激活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应答。 共刺激分子(第二信号):CD80、CD86、CD40 高表达ICAM-1等:加强与T细胞的结合。 分泌IL-12:诱导初始T细胞产生Th1型免疫应答。 对B细胞的作用:诱导Ig的类别转换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值和分化。 2. 免疫调节作用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 3. 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诱导 非成熟DC:参与外周免疫耐受的诱导。 胸腺DC细胞:对T 细胞进行阴性选择的重要细胞,删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形成T细胞的中枢免疫耐受。 单核巨噬细胞:表达多种受体:补体受体、Fc受体、清道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还可以分泌多种酶类和活性物质 表达分子: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单核巨噬细胞表达水平很低的MHCⅠ类分子、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这时起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能力很强,而其抗原提呈能力很弱; 在IFN-г等作用下,表达MHCⅠ类分子、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水平显著升高,将抗原肽-MHC Ⅱ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4+T细胞。 第一信号: CD4+T细胞识别APC表面的抗原肽-MHCⅡ类 分子复合物 CD8+T细胞识别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Ⅰ 类分子复合物 第二信号:APC的共刺激分子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此外: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如ICAM-1)及其配体(LFA-1):参与、加强了细胞之间的结合。 四种途径: APC根据抗原的性质和来源的不同,进行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1. MHCⅠ类分子途径 2. MHCⅡ类分子途径 3. 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 4. 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CD1分子抗原提呈途径 思考题 抗原提呈细胞的定义及种类。 树突状细胞的表面标志及生物学功能。 外源性抗原及内源性抗原的抗原提呈过程。 *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 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 是指能摄取, 加工处理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