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_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杀伤消化和清除 Two classes are over here. 外源性抗原肽长度为10~30个氨基酸,与MHC II类分子肽结合沟结合的肽段长度为13~18个氨基酸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 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复习:一、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过程:祖T细胞→前T细胞→未成熟T→成熟T 表型:DN → DP → SP 重要事件:阳性选择、阴性选择 结果—功能性TCR的表达、自身MHC限制性以及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 一、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二、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1、TCR-CD3复合物 TCR:特异性识别Ag 必须同时识别Ag肽-MHC复合物(自身MHC限制性) CD3:①稳定TCR的结构 ②转导TCR识别抗原的活化信号 2、CD4和CD8分子 生物学功能 稳定TCR与Ag肽-MHC的相互作用 CD4—MHCⅡ类分子 CD8—MHCⅠ类分子 参与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 CD4为HIV的受体:CD4—HIVgp120 3、协同刺激分子 1)CD28和CTLA-4(CD152) CD28——B7 协同刺激信号(信号2) CTLA-4—B7 抑制信号 2)CD23)CD40L 4、丝裂原受体 丝裂原可以非特异活化全部淋巴细胞克隆,不同丝裂原对T、B的作用有一定的选择性。 三、T细胞分类 根据活化状态:初始T、效应T、记忆T 根据T细胞重要表面标志 T细胞的特有标志(TCR):TCRαβT、 TCRγδT T细胞重要表面标志(CD4/CD8):CD4+T、CD8+T 根据免疫效应功能:Th、CTL、Treg 抗原提呈细胞概念 一、抗原提呈细胞的分类 1、通过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APC: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Mφ、DC、B细胞。 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在通常情况下不表达MHCⅡ类分子,但在炎症或IFN-γ刺激时,可表达MHCⅡ类分子和黏附分子以及协同刺激分子(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等)。 2、通过MHCⅠ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APC:这类均能将内源性蛋白抗原降解、处理为多肽,并以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提呈给具有杀伤能力的CD8+T 细胞。 二、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Steinman(美国) 于1973年发现 功能最强的APC,Ag提呈能力比Mφ强10-100倍 (一)树突状细胞(DC) (一)树突状细胞(DC) 是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C细胞 特点: ① 可表达参与抗原摄取和转运的特殊膜受体; ② 能有效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迁移至T细胞区; ③能高水平表达MHC-II类分子; ④抗原提呈效率高; ⑤能活化未致敏T细胞。 1、根据DC的来源分类 DC主要有两种:即髓系DC(myeloid DC)和淋巴系来源DC。 (1)髓系DC:是指由骨髓和脐血中CD34+造血祖细胞生成的DC。 (2)淋巴系DC:来源与T细胞、NK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 (3)大多数DC来源于骨髓,进入外周血。分布全身个组织(脑组织除外) B cells FDC 滤泡树突细胞(folicular DC, FDC) 淋巴滤泡内的FDC通过Fc受体和补体受体捕获被致敏的抗原,并将其递呈给B细胞 2、根据分化成熟状态分类 非成熟DC 成熟DC DC在成熟过程中,其捕获和处理抗原的能力逐渐降低,但提呈的能力则明显增强。成熟后从非淋巴组织迁移到次级淋巴器官,从而激发T细胞应答。 3、根据组织分布的分类 淋巴样组织中DC 并指状DC 滤泡样DC 胸腺DC 非淋巴样组织中DC 间质性DC 朗格汉斯细胞 体液中的DC 并指状树突细胞(interdigitating DC) IDC表达高水平的II类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B7,具有激活T细胞的能力 (外周淋巴组织)。 郎格汉斯细胞 ( Langerhan’s cells ) 上皮组织中的LC(1,普通光镜)捕捉外来抗原后即进入引流淋巴结的T细胞区,成为IDC(2,扫描电镜照片)。 3、功能 (1)识别、摄取和加工抗原,参与固有免疫。 (2)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 (3)免疫调节作用 DC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功能的调节;分泌多种趋化因子,介导其他免疫细胞的趋化作用。 (4)免疫耐受的诱导与维持。 DC作为重要的胸腺间质细胞,对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过程起重要作用。 一、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二)单核巨噬细胞 单 核 巨 噬 细 胞 单核细胞体积较大,蹄状核(左,普通光镜)。透射电镜显示其高尔基体发达、粒体丰富、胞浆颗粒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