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蓝色的。
学生2??美丽的。
学生3??圆形的。
学生4??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 臆想 ??证实
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
学生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学生??站得高,看得远。
学生??……
教师??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
教师??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堂活动2??记数字──了解地球
教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教师??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
学生??读图,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
教师??提问:
1.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
2.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
教师??经过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75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球体。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课堂活动3??看模型──研究地球
教师??出示教学地球仪
学生??观察地球仪
教师??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并有其他同学作补充。
教师??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
教师??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