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体系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体系探究摘要: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自主权也日益扩大,高校会计范围大幅度拓宽,会计人员管理意识淡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日益加重。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全面、有效,关系高校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率。本文对高校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高校会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 会计信息 质量保障 研究
一、引言
随着技术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竞争也日益激烈,高校与外界的联系也日益的复杂,而会计信息是高校正常运行所必须的决策依据,其真实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对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不仅有利于高校投资决策,也有利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有利于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加强高校会计信息质量研究是搞好高校管理,尤其是搞好高校会计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人员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附注或者其他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可以定义为会计信息是否能真实、全面、及时的反映主体的经营活动及财务状况,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分析:会计信息的质是指对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的有用程度的信息,而量是指决策者进行经济信息分析和判断所需的会计信息的数量。二者结合就是要找出其均衡点,从使用性能和数量上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如实的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失真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数据、事项不真,编造假证假账假表,收支不准确等,这些都是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表现。
二、我国高校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分析
(一)会计准则留有相应空间 会计准则的制定一般情况下是在权衡了各方利益的基础上,给高校进行会计弹性的选择权,如在教育的事业上核算主要提供的信息是难以看到全部的费用总额的,由于会计政策的可变更性,只有是在公开透明的校园财务控制上显示高校的经营结果,所以,在会计政策的灵活调配下,高校完全有能力权责一定的会计政策作为依据,用恰当的会计手段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另外,高校的许多体制都在不断的变化,新的情况和交易事项总会发生,而会计体制相对来讲还比较滞后,时常会出现真空地带,也就是说在具体操作中“无法可依”,更为会计政策的贯彻执行提供了真空地带。
(二)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 受到长期的计划招生、专业设置和教育经费拨款等影响,我国高等学校在思想、观念和管理上都不能完全适应新情况,高校的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也比较模糊,这样内部控制就有据难依,会计制度上有脱节、执行中有漏洞,于是,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面临着重重困难。内部会计控制只是政府职能部门对高校的要求,并没有充分的反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所以并不能完全适合在高校中使用。另一方面,内部的会计控制约束对象也不是全面的,在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上,一些高校财务经费用的约束主要是针对那些处理会计的人员,而对于那些校办的企业或者产业所邀请的会计处理人员则约束的较少。在约束范围上,内部控制虽不够广泛,常常存在一些预算外的经费问题等的会计管理制度,还有一些高效的会计管理制度,在高校内部,未将一些财务的范围划分清楚,有些还控制不严,对高校内部的一些收支的款项没有明确的控制措施。
(三)法律制度相对不完善 目前高效的会计人员的职能管理上,过分的强调都会计人员的工作服务态度,而弱化了应有的会计监督工作和管理职能,这些对于会计审批人员也是一种误导,只要有经费就可以批,对于所需要的监督工作却避而不谈。会计人员提出的疑问、或者发现弄虚作假不予报销、或者是弄清真相后再报,总会得不到各级部门以及相关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会提出相反的意见,觉得会计人员坚持原则就是僵化、不灵活、主观行事等。于是会计人员就失去了对经济事务内容的审核功能,高校滞后的制度难以发挥其作用,对违法收支进行有效的监督,更多问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上,致使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四)高校会计人员专业技能不高 高校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人员素质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实践经验,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对于复杂的会计业务难以很好的处理。如果高校不重视这一块,那么就会导致操作性、原理性错误,会计计量工作混乱。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高,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敢于同违法违纪作斗争的人员很多,但同时对于违法乱纪现象熟视无睹的也大有人在,甚至为领导出谋划策的人员也有。高校的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价值的互动机制和影响因素如下图(1)所示:
(五)现行“收付实现制”不合理 大学规模越来越大,建筑设备日益现代化,科研设施也日益增多,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在大学硬件日益改善的情况下,许多高校的巨额债务也渐渐让其不堪重负。2009年初,教育部首次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