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师2015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1地理基本技能地理计算题解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解析 11月22日,“甲楼阴影恰好遮住乙楼三层中部”为已知信息,图与题干中又隐藏了两个重要的解题信息,11月22日为北半球冬季,此时为当地正午12时,再过25小时即为当地第二天的下午1时(13时),太阳会逐渐西移,太阳高度会比正午12时要小些,则南楼的阴影会稍长于正午时的阴影。由于太阳西移,那么日影将东偏,也就是说此时遮住乙楼的部分不可能仍在三层中部,一定是高于三层且偏东了,但不可能遮到第七层。 答案 B 角度5 5.读右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回答(1)~(3)题。 (1)该图所示日期为________月 ________日,太阳直射点的地 理坐标是______。 (2)A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 (3)此时B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C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 昼夜长短计算 * 地理计算题 宁师二轮复习课件 高三地理备课组 赖金荣 专题一 地理基本技能 【备考指南】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取试题中各类图文资料的地理信息,并对其做出判断和思考,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 ②调动运用有关的地理规律、原理,回忆出能达到试题结果的计算公式; ③调用相关公式,结合试题材料和要求,通过一定的运算,求出各种地理数据。 (2013·四川文综,7~8)下图示意我国黄土高原某地林木的分布状况,图中相邻等高线之间高差均为30米。读图回答1~2题。 考向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计算 1.林木生长与土壤水分条件相关,图中林木密集区位于 ( )。 A.鞍部 B.山谷 C.山脊 D.山顶 解析 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与半干旱的过渡地区,降水较少,蒸发旺盛,林木密集区只可能分布在海拔较低、水分条件较好的山谷地带。答案 B 2.图示区域内东、西两侧最大高差可能是 ( )。 A.156米 B.178米 C.220米 D.255米 解析 根据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相邻间等高线条数为7条,等高距为30米,所以相对高度范围在180~240米之间,最大高差应接近240米。 答案 C (2013·安徽文综,29)下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观测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完成第3题。 考向二: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 3.该地可能位于 ( )。 A.祁连山地 B.大兴安岭 C.南沙群岛 D.帕米尔高原 解析 本题以太阳辐射日变化为背景,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相关计算能力。从图中可以读出,该地日出北京时间约6:10,日落北京时间约20:40,昼长约14.5小时,正午约为北京时间13:25,经计算可知,该地经度97.5°E左右,只能为祁连山地,A项正确。 答案 A 4.(2013·广东文综,6)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1日19:18,北半球迎来冬至。此刻,日期为2012年12月22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 )。 A.0 B.1/3 C.1/2 D.2/3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时间及日期变更的计算能力。当2012年12月21日19:18北半球迎来冬至的时刻,全球分为12月21日和12月20日两个日期,还没有进入12月22日,故A项正确。 答案 A (2013·课标文综Ⅰ,10~11)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图,完成5~6题。 考向三:气旋移动时间计算 5.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 )。 A.14日14时 B.14日19时 C.15日4时 D.15日11时 6.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 )。 A.华北平原,3、4月份 B.四川盆地,1、2月份 C.黄土高原,10、11月份 D.东南丘陵,4、5月份 解析 第5题,气旋边缘与甲地距离略大于100 km,由移动速度可知,约12小时之后控制甲地,较接近的选项是B。第6题,由等压线分布可知,气压南高北低,依据我国的常见天气系统判断,该地位于西太平洋副高的北部,西太平洋副高影响我国的时间为夏半年,4、5月份,东南丘陵位于西太平洋副高北部,D项正确。 答案 5.B 6.D 7.(2013·上海地理,13)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 考向四:人文地理计算 有人口学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 A.① B.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