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简答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1年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以及教育者的如何通过各种心理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教育。
2、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内涵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这儿教育指的是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而非家庭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承担了教育的主要责任。)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核心。(教育涉及学和教的两个方面,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产生变化。教是外因,学是内因。)
探讨影响学生学习因素及其形成、发展规律。(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导的作用是充分发挥客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因素上的)
研究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因为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彼此相互制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作为一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鲜明的实践和应用性。
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
诞生: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
独立:1913—1914年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
三卷本《教育心理学》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工作疲劳,个体差异及原因》。
发展:
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
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阶段:
20至30年代内容扩充期:吸收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并把学科心理作为自己的组成部分。后成为,不同学派的学习理论争论期,其中行为主义、联结主义和格式塔学派的理论占优势。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对教育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对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的重视,使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教育心理学领域。
二战时期心理学家导向实际应用,而一度停顿。
50年代,程序教学、教学机器和信息论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内容;
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学习理论。如: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建立S—R的联结;科勒的顿悟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对情境和关系的顿悟;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发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条件发射的建立与巩固的过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操作性行为在强化作用下得以形成与巩固的过程;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习得符号及其意义,学习的过程是S—O—R的过程,强调中介变量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苏联教育心理学发展
乌申斯基:“俄国教师的教师”、“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有教育心理学著作:《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
1877年俄国教育家兼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
20至30年代,先是将西方的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介绍到苏联,而后是将教育心理局限在用现成的心理学知识解释各种教育原理。当时影响较大的心理学有维果茨基、布隆斯基、鲁宾斯坦、聂恰耶夫等人。维果茨基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极力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反对把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简单地移入到教育心理学中,强调儿童发展中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提出儿童发展的“历史文化观”和“内化说”。布隆斯基认为儿童的个性形成是心理与生物的统一体,这对科学地揭示儿童个性的形成有重要意义。鲁宾斯坦认为心理与活动是统一的,心理不仅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也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聂恰耶夫则主张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去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
40-50年代,结合教学和教育实际进行综合研究,使教育心理学得以长足发展。但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产生了一些对西方学习理论和心理测量简单否认的倾向。
我国的发展
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
教育心理学在发展期的特点
与心理学分离导致教育心理学缺乏独立的理论体系。
内容庞杂,但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基本显现。(其中对学习心理保持关注和长期兴趣。)
缺乏对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的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大。
(三)教育心理建设时期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20世纪60至70年代教育心理建设时期:
1、西方的发展
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式由行为范式转身认知范式。如布鲁纳的教育改革运动。
70年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加涅的学习分类思想。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6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苏联的发展
50年代末将教育心理探讨与学校教学相结合,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