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参与 努力探索 全面提升我乡教师教学能力.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积极参与 努力探索 全面提升我乡教师教学能力
小学教研活动讲评材料
各位好:
在此我代表本次活动组委会感谢各位校长对本次活动的重视,感谢所有积极参与本次活动的教师,正是由于有各位校长的重视、老师们的积极参与,才使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结合三堂语文课的教学我讲几点,不妥之处请各位指正。
一、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讲语文课课程目标必须懂得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全面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具体到我们语文课程的目标就是: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就此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言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2、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可靠保障。
二、语文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有人把语文教学划为三个境界:
一是“人技教育”;二是“人格教育”;三是“人生教育”。
人技教育——
侧重于给学生生活技能
人格教育——
注重语文养料内化为人的精神
人生教育——
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与自己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教育给学生以“真”,人格教育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教育”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从这里来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第三重境界,一个敬业的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的教学以达到第三重境界为终生奋斗目标。
结合上面两点,我想谈几点看法:
1、强调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悟出文意。
朗读是语文老师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朗读素质的优劣是体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语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可以增加语汇和增强吸收新语汇的能力。在反复的朗读中,词汇重复的出现,可以加深印象;结合上下文,能够更好地理解词义,熟悉多种词汇的用法;记住各种句子的格式。甘教案中强调再读课文,看有没有把生字朋友真的记住。江的《风娃娃》,通过师生的读,了解全文情节,掌握了生字的字音。而徐的《科利亚的木匣》通过读,知道文章上下的关系,从而也就弄懂了“果然”的意义。所以,当朗读能力提高以后,学生可以把课文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事件以及自然景象等展现在自己面前,使学生了解他们平素无法接触到的不熟悉的人物、事件和各种环境、景象,从而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有声有色的朗读,还能使作品中出现的警句和优美、精确、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领会到准确、生动的语言,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意义。这样他们就会自觉与不自觉的把那些优美、生动的词语融入到日常谈话、回答问题、复述课文中,也就顺其自然地由“我要说、我会说”过渡到“我想写、我会写”,顺利越过低年级与高年级中的一个作文坎,就象美术写生中的素描一样,自然的完成亮面暗面的交接处灰面的处理。但我这里要强调说一下,读必须是有目的的,这就是说教者必须给学生有读的提纲,读要解决什么问题、抓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进行朗读,因为这样的读才有价值,我曾经听过,一个老师讲《第一场雪》,前后有两个“咯吱”① 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② 大街上的积雪有一尽多深,脚踩在上面发生咯吱咯吱的响声,教者问学生第一个“咯吱”表示什么?第二个呢?应如何读呢?让学生读,并去琢磨,终于读出了雪之大。前者雪之大把树折断,读得轻快才能突出其清脆快速所表现出来的雪之大;后者雪之大,应读得稍长缓慢才能表现雪之厚。当然重视朗读是必然的,但也不可忽视默读。
2、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在自由空间中成长。
徐红霞在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在精神时,提出了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不是老师包办,而是让学生读后自己理解。这样提高了学生说的能力,完全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3、重视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甘教授《四季》,强调“读好的同学交流一下”;江教授《风娃娃》一课时,强调“小组讨论”,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真正让学生全面参与、全部参与、参与全面,体现合作的精髓。低年级教学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还是其它科目,我们均应重视这一点,这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越来越需要合作,靠个人英雄主义很难以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从人的个体来讲,他们(我们)均需融入这个社会,必须重视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