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高校教学活动的内容.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 教学内容的概述
二 对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不同观点
三 高校课程的组织
四 高校课程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与课程; 高校教学内容具体化为: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课程是在一定培养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组成,用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 ; (※) 二、关于教学内容选择、组织的不同观点(课程流派)
学科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
社会中心论; 1.按课程内容的性质:
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
2.按课程设置的要求: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3.按课程开发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按课程构建的侧重点放在主体还是客体: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5.按课程规模大小:大、中、小、微型课程。; 6.按课程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机能:理论型课程、实践型课程。
7.按课程表现形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课程;; 隐性课程的主要特点:潜在性、非预期性、不易觉察性、多样性。 它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1)物质层面;(2)制度场面;(3)文化场面。
通过这些情境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信念、意志、行为、知识等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课程类型)。;(二)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 ;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起着指导性作用。不同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之下所形成的课程体系不同。如:
苏联的“专才” 教育:“基础+专业”的课程模式
美国的“通才”教育:“普通课程+专门课程+普通课程”的课程模式
我国目前大学类型基本上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的比例较高,以便为学生开展研究工作打下宽厚的基础。
教学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比较均衡,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够迅速地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 ;当前我国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
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也要有一定的学科交叉点的知识,既精通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对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也要有一定的融汇和贯通。 ;2.高校课程的组合方式
(1)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
第一,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
第二,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
我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选修课所占比例最高仅达35%,最低甚至不到10%。选修课又分限选与任选,任选课约占选修课的三分之一,显然,我国课程体系中选修课比例明显偏低。 ;(2)课程之间的空间关系
主要是指单门课程之间相互搭配与相互融合的问题,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处理好课程的空间关系主要有两个要求:
第一,实现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有
机紧密的联系。
第二,搭建各学科各专业之间共通的平台;(3)课程之间的时间关系。
时间主要是从纵向结构上考察学生先学什么课程再学什么课程。在纵向结构上,课程设置要处理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先修后续”关系。
前面开设的课程要为后面开设的课程打下知识或是技能的基础,保证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够顺利开展。 ; 总之,课程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结构,课程的作用不仅仅只靠单门课程的力量,还取决于整个课程体系的目标、组织结构整体的力量。
;(三)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 ;(1)课程方案的设计
——课程设计的结果
课程方案,在我国高校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为教学大纲,而在美国,主要表现为课程标准。
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课程方案,总体上都必须包含三个部分:确定课程目标,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选定教材。 ;(2)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设计的前提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3)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上,应考虑三个因素:
一是学科的因素
二是学生的因素
三是社会的因素 ;教师在组织课程内容时,可参照泰勒提出的三个基本准则:
第一,连续性(continuity)
第二,程序性(sequence)
第三,统合性(integration) ;(4)教材建设与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