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亚里士多德:主动的仿造者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判断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狄德罗 艺术应创造“理想典范”,艺术家不应做“纯粹简单的模仿者、普通自然景色的抄袭者”,而应该做充满“理想的、诗意的、自然的创造者”。 歌德、黑格尔 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更是自然的主人;艺术家的本领是驾驭自然、创造自然。 黑格尔:艺术是对自然的征服,艺术作为一种想像是真正的创造。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主体即“旁观者” 毕达哥拉斯、康德、叔本华、闵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布洛(Edward Bullough) 老庄、苏轼 主体即“移情者” 费舍尔父子、立普斯、伏尔盖特(J.Volket) 毕达哥拉斯 “生活就像一场体育竞赛,有些人充当角力士,还有些人成为调停者,而最好的位置却是旁观者。” 老子、庄子、苏轼 老庄哲学:“虚静无为”说 苏轼:“游心物外”说 立普斯 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是主观地被动感受,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而通过“移入”使对象人情化,达到物我同一,“非我”的对象成为“自我”的象征,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己,获得自我的欣赏,从而产生美感。审美主体包括艺术家就是移情者.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第一二主体) 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具体的社会人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人类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 物质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 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征 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 对创作客体的选择 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作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小结 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客体的“主体化” 主体的“客体化” 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本章小结 思考问题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思考问题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6.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7.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8.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 打虎英雄----武松 这就是活武松 他是一个英雄,但是一个复杂的英雄,一个不相信群众的英雄,一个爱面子的英雄,打死老虎又害怕的英雄。这就是整体,是作家内化了武松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对象——内外活动的交融统一。 2、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明代诗论家谢榛《四溟诗话》比较: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俗白头时” (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 (司空曙) 卢卡奇《以树叶与客观现实》: 每一种伟大艺术,他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像,在这里, 现实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的对立消除了,以致两者在 艺术作品的直接形象中融合成一个自发的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 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文学创作反映的生活是现象和本质融为一体的整体性生活 表现整体性的结构关系,寻求现象与本质的统一的不同文学实践 曲折的情节 在反复的打击中 完成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心理分析 在一层层的心理分析中 完成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中国经典:逼上梁山 苏联作家拉甫列涅夫的《第四十一个》 红军神枪手玛留特卡和白匪中尉漂到了荒岛... 根据鲍·拉甫列涅夫的同名小说改编。 《第四十一》获1975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审美 望庐山瀑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