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要结果也要过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绩效考核:要结果也要过程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似乎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不争的事实,但没有曾国藩“累败累战”的执着精神,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一代“湘军”,这样的“失败者”让人们另眼相看。
——“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也已经深入人心倍受改革者的推崇,但今天一个个轰然倒下的“企业英雄”,无不是当年不择手段会捉“老鼠”的“好猫”。
我们应当冷静,我们应当反思。
绩效考核是一根指挥棒,它决定了企业行为、管理者行为和员工行为。银行股改上市后,要把公司治理贯彻落实到人、到事、到岗位,让我们的效益“绿色”起来,让我们的人际“和谐”起来,让我们的企业“长寿”起来,企业年终考核就必须重视过程考核。
仅有结果考核是不够的
毫无疑问,搞市场经济企业要的就是结果,人们再也不会去干不赚钱的买卖了。但以结果论英雄的绩效考核,看问题是看“点”,它既不看“线”也不看“面”,存在诸多片面性,隐藏了不少矛盾和问题。
1、引诱造假
2002年,美国上市公司频频暴发诚信危机,安然、环球电讯的关联交易,世通、施乐、Adelphia的利润造假,Tyco的逃税,安龙的隐满损失,安达信的会计造假,美林证券的散布虚假信息等等,这一切背后都隐藏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董事会把CEO当作赚钱的“机器”和“工具”,一年比一年高的利润指标压得CEO们喘不过气来;CEO的高薪激励制度,使得他们变得越来越贪婪,不断透支公司价值,制造出一个个惊人的“业绩”。
任何管理者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奖罚一个承包了一亩地小麦的农民,他的小麦亩产量不会因此增加一倍,如果你非要他亩产增加一倍,他就只好想别的办法“增产”了。上市公司造假,既有来自董事会的外在压力,也有来自CEO的内在动力,如果企业目标考核只考核结果不考核过程,上市公司这种造假行为的制度性缺陷,就不能得到既时发现和纠正。
2、掩盖真象
考核什么就收获什么。为什么现在百年老店越来越少,短命的企业和企业家越来越多,原因之一就是我们考核体制有问题。
现在企业年终考核主要是考核看得见的“结果”,因此大家都热衷做“地上”工作。上市公司看得见的“结果”是价格(市值),它是“虚”的,受企业外部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国际因素的影响,做的是“短线”和“投机”;上市公司看不见的“结果”是价值,它是“实”的,决定它的是企业内部产品、技术、管理等因素,做的是“长线”和“投资”。
股市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市场常态,企业经营的“结果”并不等于股市变化的“结果”。如果企业把人民币升值、石油价格上涨、投机者炒作带来的股票上涨,也当作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这就大错特错了。并且,这种虚假的市场繁荣和突如其来的一夜暴富,会更加助长CEO的赌性和盲目扩张。
3、割裂整体
如果我们把一个组织比作一个狼群,要生存是狼群的组织目标,我们假设这个目标量化为数字就是每日狼群要捕羊二十一只。首先把狼群分为二组,每组每日捕羊十只半;然后把任务落实到每一只狼的头上,每天每只捕羊二只。为规范管理,捕羊数一律按上缴羊尾巴数为考核依据,每只狼报酬与每天捕羊数挂钩。结果会出乎管理者意料之外,狼群的本性是集体行动,离开组织协作狼是无法捕到羊的。
又如,一个企业挖油,一个员工挖了九百九十九米没挖到就退休了,另一个员工接着挖,挖一米就挖到了,如果以结果论英雄来考核的话,挖九百九十九米的员工没奖,挖一米的员工有奖,这显然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把一个不能分开的东西硬要分开来考核,不是以组织绩效论英雄而是以个人绩效论英雄,这样的公司是难以走得很远的。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企业重视和加强绩效过程考核,就是要发现和抓住谁在企业“裸泳”!
制度决定结果
邓小平有一句名言: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干不了坏事,不好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企业年终考核,不仅要有好的结果,而且还要看好的结果是怎样来的,来得干不干净。因此,企业过程考核首先是要考核企业制度执行的情况。
好的制度一定会产生好的结果。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分粥故事,说的是七个僧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吃的是一大桶粥。一开始,他们通过抓阉来决定谁来分粥,这样下来,一周只有自己分粥的那一天能吃饱。后来,他们开始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然而有的人为了多分一口粥,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他们想出一个方法轮流分粥,分粥的人要等大家拿完了以后吃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保证自己吃的不比别人少,分粥的人就必须公平分配,这样大家相安无事、和睦相处地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可见,好的分配制度既可防止腐败也可提高效率。
如果企业离开制度去考核结果,就有可能导向员工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