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早期介入栓塞术后脑脊液引流护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颅内动脉瘤早期介入栓塞术后脑脊液引流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189-01
【摘要】目的 总结35例颅内动脉瘤早期介入栓塞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护理体会。方法 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发现异常变化及时干预,遵嘱对症治疗,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等。结果 本组35 例介入栓塞治疗后持续脑脊液引流患者全组GOS评分良好28例, 轻残2例,中残2例, 重残2例,死亡1人。引流过程中患者自行拔管1 例,脱管 2 例,堵管5例,无1例并发颅内感染。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早期介入栓塞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 脑脊液引流 护理
【Key words】Intracranial brain tumor Embolization Cerebrospinalfluid external-drainage Nursing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微创理念的深入,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术后有可能面临着脑血管痉挛、急性脑积水等最主要的致死、致残并发症。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包括脑室外引流,腰穿置管引流)能快速清除积血,减轻脑膜刺激征和脑血管痉挛,减少脑积水的发生,同时调节和控制颅内压。
我院自2006年11月~2011年6月以来对35例颅内动脉瘤早期介入栓塞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均取得良好效果,减少并发症,缩短了病程,改善患者的预后,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42例,均为破裂动脉瘤,头颅CT证实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3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出血5例;DSA显示前交通动脉瘤29 例,后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瘤 3例,椎动脉瘤 2 例,基底动脉瘤 1 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为35岁到71岁,平均48岁。介入栓塞治疗后持续脑脊液引流患者35 例,引流术后第1d均复查颅脑 CT提示急性脑积水均有明显缓解、脑室积血均明显减少;持续引流2-3周,继续经综合治疗3-4 周后,16例演变为慢性脑积水, 其中5 例轻度脑积水经随访观察无明显功能障碍, 另11 例行脑室- 腹腔分流术,只需将Ommaya囊更换为储液囊阀门并连接腹腔管,无需再次穿刺侧脑室。
临床表现:本组均因剧烈头痛, 呕吐, 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而入院,术前Hunt-Hess分级[1]:Ⅰ-Ⅱ级11例,Ⅲ级16例,Ⅳ级5例,Ⅴ级3 例。
1.2 治疗方法
术后行持续脑脊液引流者其中脑室外引流采用美敦力Ommaya囊植入术,后将头皮针针头(根据病情采取不同规格)通过头皮刺入囊中接抗返流可调速脑室外引流器;其中腰穿置管引流采取腰椎穿刺,后固定接抗返流可调速脑室外引流器。
2 结果
本组35 例介入栓塞治疗后持续脑脊液引流患者全组 GOS 评分良好 28例, 轻残 2例,中残2例, 重残2例,死亡1人。
引流过程中患者自行拔管1 例,脱管 2 例,堵管 5 例,无1例并发颅内感染。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对患者心理进行正确评估是实施治疗计划的前提。由于大多数患者会产生暴躁、自卑、焦虑、恐惧、忧郁等心理,使其不能很好地配合[2],甚至出现拔管的现象,而且情绪激动也会带来颅内压的增高,引发病情的恶化,所以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做好心理疏导,给予关心、体贴、安慰患者,使之情续稳定;可介绍引流术的目的,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引流管放置的注意事项,让患者及家属能配合,认真听取患者及家属的主诉,及时发现异常告知医护人员;尽量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让患者了解医院的技术水平、医疗设施,增加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感和对医院的信任度。
3.2 病情观察及护理
3.2.1 对颅内动脉瘤早期介入栓塞术后的患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率为41%-71%[3], CVS一般发生在出血后2-3天,7-10天达高峰,这一时期要特别注意做好观察和护理,观察有无CVS前驱症状、神经系统局部损害症状、颅高压症状等;遵嘱对症治疗(预防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流,降低脑代谢,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做好用药的疗效观察。
3.2.2 引流管护理 (1)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打折、脱落,可通过观察引流管内水柱有否搏动来判断引流管是否通畅。与医师协作妥善固定引流管(经Ommaya囊穿刺外引流的患者可根据病人的体位、头部距床沿的距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