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一节课的教学设_463274.doc

发布:2017-01-02约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最后一分钟》 学科 小学语文 授课班级 五年级一班 授课时数 一课时 设计者 王爱萍 所属学校 乌海市海南区公乌素小学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一、知识点及类别: 1、生字:叩、刹、硝、髓、铸。 (事实类内容) 2、多音字:悄 (技能类内容) 3、词语:叩问、脊梁、硝烟、骨髓。 (概念类内容) 4、句子:(1)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2)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3)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 (概念类内容) 5、全文总结 (概念类内容) 二、知识点的结构关系分析:(知识点编号) 全文总结5 ↑ 句子4 ↑ 词语3 ↑ 生字 多音字1和2 依据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本节(课)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 2、理解课文中“叩问、脊梁、硝烟、骨髓” 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根据手中准备的资料,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san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者特征分析 于是五年级的学生,所以具备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很远,他们很难理解香港曾经受过的屈辱,也就很难理解香港今天回归时的欢乐。课前,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感受国耻打下了基础。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1 记忆 读准5个字的音,辨清5个字的形。 2 理解 读准“悄”的两个音,并能分别用这两个音组词。 3 简单应用 解释4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4 理解 领会、理解诗句,能够感悟到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中国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 5 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再现香港回归时的动人场景。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并交流感受。 教学环境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 记忆 课件-文本 “叩、刹、硝、髓、铸”的拼音选择 A E 找到正确的答案 2分钟 自制 2 简单 应用 课件-文本 “悄”的加音组词 A E 填写正确的答案 1分钟 自制 3 理解 课件-文本、图片 香港被割让的历史 2、香港回归交接图片 H F 领会、理解诗句,能够感悟到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中国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 5分钟 下载 修改 4 理解 课件-图片 1、祝福香港的图片2、音乐 B J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分钟 下载 修改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昨天——今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