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 2012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 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 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2、《汉书》中记载:“周地,柳、七星、张之分野也。……至襄王以河内赐晋文公,又为诸侯所侵,故其分地小。周人之失,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熹为商贾,不好仕宦。”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A.周人维护分封制 B.西周商业繁荣
C.周朝的社会巨变 D.周人见利忘义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由此推断,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始于
A.夏商时期 B.西周、春秋时期 C.战国、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4、 白居易诗:“机杼声札札,牛驴走纷纷,……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对这一变化起推动作用的有
荒地大量开垦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诸侯国的兼并战争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A. B. C. D.
6、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按照这种划分,当时的都城属于哪一经济区域
A.山东 B. C. D.
7、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多年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A.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C.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D.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8、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C.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9、《新唐书·百官制》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这主要说明A. 对全国各城市进行统一规划 B. 关注各种商品质量
C. 推行官买官卖的垄断政策 D. 重视城市商业管理
10、宋末诗人艾可叔曾写道“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杼终年织妇勤”,这反映了
A.宋代制瓷的高超技巧 B.宋代丝织业的发展
C.宋代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D.宋代冶炼技术的进步
11、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上述材料反映了:
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
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D.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12、明朝冯梦龙《三言二拍》里有很多关于当时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八股取士扼杀人才
C.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D.商业发展对人们观念的改变
13、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如下
此信息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14、下列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当时
A.“黄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