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细胞及其基本生理功能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电压门控通道:神经、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 (三)、机械门控通道:如内耳毛细胞。 传导方式: 无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近距离局部电流; 有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 (二)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和分类 A:有髓鞘的躯体传入和传出,???? B:有髓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无负后电位 而正后电位明显。 C:无髓躯体传入(无负后电位,正后明显) 自主神经的节后纤维(负后明显) 根据直径和来源:I、II、IV、IV(用于传入) (三)兴奋传导特点 1、生理完整性 2、双向性 3、相对不疲劳性 4、绝缘性 三、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一)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的结构 (二)、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引起接头前膜去极化 前膜上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突触小体内囊泡向前膜移动、与前膜融合、囊泡破裂并向突触间隙释放Ach(量子释放) 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K+ (尤其是Na+)通透性↑ 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 EPP电紧张性扩布至肌膜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触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 Ach被终板膜上的胆碱酯酶水解而失活,终板电位消失 第三章 细胞及其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导功能 一、由具有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完成的跨膜信号传导 (一)、化学门控通道:?2???( ?与Ach结合) 细胞膜上的一种特异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同时具有受体和离子通道的功能,可以和一种特异的化学物质结合,从而引起其中的通道开放,这是由化学物质而引起的通道开放,称为化学门控通道或化学依从性通道。这些通道接受的化学信号绝大多数是神经递质,故也称递质门控通道或配体门控通道。例:骨骼肌终板膜上的胆碱能受体(N受体),其分子结构是由4种亚单位组成的5聚体。这些亚单位(α2βγδ)相互吸引,包绕成一个通道样结构,而其中二个α亚单位则是与乙酰胆碱(Ach)结合的部位这种结合引起通道结构的开放,使终板膜的Na+内流,膜内的K+外流,以Na+内流为主。结果膜两侧的电位差发生改变,于是完成了乙酰胆碱这种化学信号的跨膜传导。 化学性胞外信号(ACh) ACh + 受体=复合体 终板膜变构=离子通道开放 Na+内流 终板膜电位 骨骼肌收缩 二、受体、G蛋白和效应酶 1、受体 2、G蛋白:?、?、?三个亚单位构成。 G蛋白未激活时,GDP与?结合 GTP与?结合有活性。 Gs和Gi 3、效应酶:如AC→cAMP G蛋白是鸟苷酸结合蛋白的简称,它由α、β、γ三个亚单位组成。当G蛋白未被激活时,α亚单位与GDP结合,当外来化学信号使受体激动,则激活了受体与G蛋白结合,同时GTP取代GDP,这时。α-GTP与其他两个亚单位分离,激活了的α-GTP对膜中第三类蛋白质—效应器酶起作用,后者则直接导致胞浆中第二信使物质生成的增加或减少。 最早知道的效应器酶是腺苷酸环化酶(CAMP),它可催化起第二信使作用的环磷酸腺苦(cAMP)的合成。 综上所述,在这种跨膜信号传递形式中,外来刺激信号即第一信使,经过复杂的膜内过程导致第二信使物质的增加或减少,而第二信使物质即可直接作用于离子通道及影响细胞代谢过程,最终完成信号跨膜传导。 第二节 神经和肌肉的一般功能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可兴奋组织: 神经、肌肉、腺体 ,兴奋性大,阈强度小。 生物电现象:组织细胞不论在安静或活动时,都具有电变化,即为生物电。 (一)细胞的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1、静息电位现象 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膜电位: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称为膜电位。 习惯叫法:膜内电位低于膜外,习惯上RP指的是膜内负电位。 静息电位值: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为 -70~-90mV,红细胞约为-10mV左右。 证明RP的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 [Na+]i[Na+]o≈1∶10, [K+]i>[K+]o≈30∶1 [Cl-]i[Cl-]o≈1∶14, [A-]i>[A-]o≈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