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实验二.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系别:电子工程系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课程名称:高频电子线路实验
班级:09电科 姓名: 学号: 组别: 1 实验名称:实验二 正弦波振荡器 实验时间: 成绩: 教师签名: 批改时间: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LC三点式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及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
2. 研究反馈系数F和静态工作电流对LC振荡器振荡幅度、振荡频率与波形的影响;
3. 比较电容三点式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
二、实验仪器
1. 示波器 一台
2. 频率计 一台
3. 数字万用表 一块
4.无感起子 一把
5. 实验箱及实验电路板 一套
三、实验原理
1. 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图2(b)是一西勒振荡电路。它是在克拉泼电路的基础上将一可变电容与电感L并联,图中,,因此晶体管与回路的耦合较弱,频率稳定度高。由于用来改变振荡器的工作频率,振荡器的负载电阻不变化,电路增益稳定,振荡器输出幅度较平稳,也不会因调频率而导致振荡器停振。故西勒振荡器的频率覆盖系数较大,在实际中用得较多。
图2 改进的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回路的总电容为: (7)
振荡频率为 : (8)
2. 晶体振荡器
根据晶体在电路中的作用,可以将晶体振荡器归为两大类:并联型晶体振荡器和串联型晶体振荡器。在串联型晶体振荡器中,振荡频率在附近处,晶体起选频短路线的作用;在并联型晶体振荡器中,晶体起等效电感的作用,此时振荡频率在石英晶体谐振器的与之间,如图5所示的皮尔斯电路。 图5 皮尔斯晶体振荡器电路
3.振荡器频率稳定度
振荡器频率稳定度是指振荡器的实际工作频率偏离标称频率的程度,是振荡器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在数值上通常用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表示。其中,为实际振荡频率,为标称频率。常采用的稳频措施有:①提高LC回路的标准性即组件的标准性;②减少晶体管的影响(减弱晶体管与回路的耦合,选择特征频率高的管子);③提高回路的品质因数(Q大,回路相频特性的负斜率大,相位越稳定);④减小电源、负载等的影响(如稳压,避免因电源的波动;负载并联于回路两端,使品质因数降低,故可在回路与负载间加射随器)。
4.实验电路
实验电路如图4所示,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BG1和外围组件构成的振荡电路,它包括西勒振荡电路和晶体振荡电路(由跳线J52、J53选择)。对于LC振荡电路,由L、C6、CC2、C5、C4及C1~C3组成谐振回路。偏置电路由R1、W1、R2、R3和R4构成,改变W1可改变Q1的静态工作点,静态电流的选择既要保证振荡稳定在丙类工作状态,也要兼顾开始建立振荡时有足够大的电压增益,所以通常将晶体管的静态偏置点设置在小电流区(1~4mA)。晶体振荡电路与LC振荡电路类似,只是用晶体替代电感。反馈系数则通过改变跳线J54、J55、J56的连接方式确定。第二部分是BG2及外围组件构成的射极输出级,提供高阻输入低阻输出,减少测量仪器对振荡电路的影响。
该电路的LC振荡频率由公式(8)可得
(9)
反馈系数:
(10)
其中,的电容值由跳线J54、J55、J56的连接方式决定。
图4 实验电路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参照实际电路,正确连接电路电源线,+12V孔接+12V, GND接GND(从电源部分+12V和GND插孔用连接线接入),接上电源通电(若正确连接了,扩展板上的电源指示灯将会亮)。
1、测量振荡频率
①调整静态工作点:开关K2向上拨,断开J52、J53,调节W1使VEQ=2V(即测R4两端的电压),从而。
②连接J52、J55,用示波器在TT1处观察振荡波形,调节W2,使输出信号最大且不失真,并改变可调电容CC2,使振荡频率为10.7MHz;
③断开J52,连接J53,用示波器在TT1处观察振荡波形,微调CC1,使振荡频率为10.245MHz。
2、观察反馈系数对振荡器输出幅度和频率的影响(只作LC振荡)
断开J53,连接J52,再分别连接J54 、J55、 J56或组合连接,计算相应的反馈系数,用示波器在TT1处观察波形,用毫伏表测量输出电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