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第十二章 寺庙建筑(佛教).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二章 寺庙建筑(佛教) 第一节 寺庙建筑概况 第二节 寺 第三节 塔 第一节 寺庙建筑概况 一、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 二、寺庙建筑概况 三、寺庙建筑的布局演变 一、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 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 二、寺庙建筑概况 寺庙建筑庭院构成的自由度较大 寺庙建筑往往形成了寺庙区 寺庙建筑是多功能的建筑 寺庙建筑的寿命很长 寺庙建筑是外来文化的载体 三、寺庙建筑的布局演变 早期佛教建筑保存下来的极少: 砖塔—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 [北魏正光四年(523)] 木构佛殿—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782)] 第二节 寺 《营造法式》中的两种构架型式 一、南禅寺大殿 二、佛光寺大殿 三、蓟县独乐寺 石窟 《营造法式》中的两种构架型式 一、殿堂型、殿阁型构架 二、厅堂型、厅阁型构架 《营造法式》中的两种构架型式 殿堂型、殿阁型构架 《营造法式》中的两种构架型式 厅堂型、厅阁型构架 一、南禅寺大殿 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李家庄,中唐时期建造,是一座禅宗寺院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 一、南禅寺大殿 二、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豆村的佛光山中。 ——容晚唐大殿、金代配殿、北朝墓塔和两座唐幢于一寺,堪称荟萃中华古建瑰宝的第一寺 二、佛光寺大殿 平面: 面阔7间,长34米;进深4间,深17.66米 柱网:“金箱斗底槽”形式 正面中部五间设板门 二、佛光寺大殿 构架: 柱网层有显著的“生起”和“侧脚” 左、右、后三面包砌厚土坯墙,稳定柱网 形成明、草两套梁栿 采用“叉手”和“托脚” 斗栱用“材”已标准化 殿内空间层次丰富,处理成熟 二、佛光寺大殿 生起(升起):柱的高度由当心间的平柱,向两端的角柱逐渐增高,形成檐口的缓和曲线。(2寸) 侧脚:外槽柱子柱脚处微出向外。 二、佛光寺 明栿:没有吊顶的室内露明可见的栿。 做工精致细腻 彻上明造:建筑物室内没有平闇,梁架完全露明的做法 草栿:在上部看不见的栿。 制作潦草 二、佛光寺大殿 叉手(叉首):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间斜置的构件 明清被淘汰掉,改用脊瓜柱 托脚:下一层梁梁头和上一层槫间斜置的构件 二、佛光寺大殿 外观: 平缓挺拔的屋面 深远舒展的出檐 造型遒劲的鸱尾 微微凹曲的正脊 雄大有机的斗栱 三、蓟县独乐寺 位于天津城内蓟县城内西街 山门:辽统和二年 观音阁:辽统和二年 三、蓟县独乐寺 独乐寺观音阁: 平面: 金箱斗底槽 三、蓟县独乐寺 独乐寺观音阁: 立面: 台基低矮 入口宽大 水平分割 九脊屋顶 比例严谨 三、蓟县独乐寺 独乐寺观音阁: 剖面: 典型的殿阁型构架 水平分层(外观两层,内部三层) 内、外槽柱子处理不同 叉手、蜀柱并存 三、蓟县独乐寺 独乐寺观音阁: 剖面: 空井处理: 从上到下依次为八边形、六边形、四边形 三、蓟县独乐寺 独乐寺观音阁: 抗震处理: 整体构架浮摆在石柱础上 三个铺作层形成三道水平刚性环 采用多种斜向构件 “柔性构造”的斗栱 第三节 塔 一、塔的渊源和类别 二、嵩岳寺塔 三、应县木塔 一、塔的渊源和类别 (一)塔的渊源 起源于印度,梵文称作stupa,曾译作窣堵波、浮图、佛图、浮屠等 最初用来埋佛的舍利子。 江苏南京栖霞寺舍利塔(五代) 河南登封少林寺墓塔 一、塔的渊源和类别 (二)塔的分类 按形式分: ①楼阁式塔②密檐塔③喇嘛塔④金刚宝座塔⑤亭阁式塔⑥花塔 ⑦ 过街塔和塔门 在中国古塔中历史最悠久、体型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 多层楼阁的形式 ②密檐塔 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 塔身只有一层,上面为密檐。 ③喇嘛塔(覆钵式塔) 主要流行元代以后 ④金刚宝座塔 是供奉佛教中密教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宝塔,流行于明朝以后。 基本特征:一大四小 有大台基 ⑤亭阁式塔 喇嘛塔与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 外形象亭,单层,有时加建小阁。 ⑥花塔 塔身上半部装饰繁复,用来表现佛教中的莲花藏世界。 数量不多,造型独具一格。 ⑦ 过街塔和塔门 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门洞可以通行。 元朝开始出现。 北京居庸关过街塔塔座(元) 二、嵩岳寺塔 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 ——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 二、嵩岳寺塔 平面:底层外径10.6米,十二边形,内径约5米,八边形。壁体厚2.5米。塔身上段改为八角形。 立面:总体轮廓呈和缓的抛物线形 台基简朴。塔身腰部挑出砖叠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