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教学大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体 操》教学大纲
学时数:88 (第一学期:2*14=28 第二学期:4*15=60)学分:2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性质:
本大纲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改革的精神,依据《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体操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和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而制定的。
大纲总学时数为88学时,内容分为理论和技术两部分。理论部分的内容既保持体操课程的科学性、连贯性,又注意与其它课程的相互关系,使之有机地结合。技术部分的内容注意加强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注意重点内容与拓展内容的有机结合,突出体操课程的特色,将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结合,使之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专项素质练习要有计划地安排在技术课的教学中。从第二学期开始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准备部分的实习。
全部课程在两学期内授完,第一学期进行技术和素质考查,第二学期毕业考试内容包括理论、技术、技能。
体操教学中要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防范措施,强调保护与帮助,避免发生伤害事故。
2.目的和任务:
(1)通过体操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作风正派,工作作风严谨,能够为人师表。
(2)通过体操教学,学生能掌握体操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初步掌握体
操教学的规律,学会利用体操手段增强体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方法,以及开展群众性体操活动的组织和裁判工作。
(3)通过体操教学,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艺术鉴赏能力,具有健全的体格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成为青少年的楷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教师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强化师范教育意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树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习积极性。
2.要求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体操的基本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在体操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
3.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实习,使学生具有组织教学,指挥队伍,领做各种准备操,会讲解、示范、保护与帮助,纠正错误动作等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对学生动作技术与方法进行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正确的掌握技巧、单杠、双杠、跳跃等项目的基本动作,准确掌握基本体操中的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的练习,并具有组织基本体操比赛和裁判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上述手段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科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良好的姿态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
5.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安全教育,防止伤害事故,认真做好辅导工作。
6.应根据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
三、培养学生教学能力部分
(一)教学能力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指挥做操能力;2.领操能力;3.讲解能力;4.示范能力;5.保护与帮助能力;6.纠正错误能力;7.编操能力;8.选用教材教法的能力;9.编写教材能力;10.组织教学能力;11.组织比赛与布置场地器械能力。
(二)能力培养途径:
1.准备部分实习;2.基本体操小型比赛;3.教学课中的锻炼。
四、课程教学内容
理论部分内容与时数分配表
学期时数内 容
一2体操概论 2保护与帮助
二21、体操健身指导 2、体操术语2体操动作教学2体操比赛的组织与裁判方法 (一)体操概论(2学时)
体操的概念;体操的分类;体操的特点。
(二)保护与帮助(2学时)
保护与帮助的方式与方法;保护与帮助的运用。
(三)体操健身指导与体操术语 (2学时)
1.体操健身的地位和特点;体操健身的原则;体操健身方案。
2.体操基本术语;队列队形术语;徒手体操术语。
器械体操与技巧术语;体操动作术语的运用。
(四)体操教学(2学时)
体操动作存在形式;教学原则在体操教学中的运用;
体操动作的教学过程;体操动作教学方法;
(五)体操比赛的组织与裁判(2学时)
体操比赛的组织工作;基本体操比赛的裁判工作;体操教学比赛的评分;竞技体操比赛简介。
技术部分
1.基本体操
⑴队列队形练习
内容:
原地动作
a.队列常用动作:立正、稍息、看齐、报数、踏步、立定、集合、解散。
b.原地转法:向左(右)转、向后转、半面向左(右)转。
c.原地队列变化:一列横队变二列横队及还原;一列横队变二路纵队及还原;一路纵队变二路纵队及还原。
行进间动作
a.各种步法及变换:齐步走、跑步走、正步走、立定、各种步伐的互换。
b.行进间转法:向左(右)(后)转走。
c.先进间队列变化:一路纵队变二路纵队及还原;一列横队边二列横队及还原。
队形练习内容:
a.直方向行进:绕场行进、错肩行进;
b.斜方向行进:对角线行进、交叉行进
c.曲线行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