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创业就业的现状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民工创业就业的现状分析
摘要: 以最有代表性“中国打工第一县”之称的金堂县为分析对象,通过统计分析,并结合多个典型创业案例,显示农民工创业与当地劳动力资源状况密切相关,同时也有自己的约束条件,农村中年以上劳动力、留守妇女、有家庭负担的青年劳力等人需依靠本地转移就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了这些人员的本地就业,具有一定经济效益,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解决了大量就业困难群体的本地转移就业问题,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政府应当给予大力支持。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回乡创业;农民工创业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5)03-0037-07
农民向城市跨地区流动是一个长期现象,但同时在转移过程中面临就业难、城市生活成本高、户籍制度门槛仍长期存在、产生大量留守人员、城乡分割、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差距悬殊等诸多问题。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就业形势受到巨大的冲击,很多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大批农民工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而选择返乡,促使近年转移就业呈现出新的态势,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的步伐逐渐加快,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具有更大的社会效益。回乡创业联系着城乡,将发达和不发达地区联系起来,用特殊独有的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特殊的贡献。平稳有效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促使社会的安定团结,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农民工创业需要农民工在技术、财力、信息、管理和理念等相关的创业要素积累到相当的水平,对其自身资源、外界资源,尤其是家乡资源进行多方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创业行为。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首先,农民工是创业主体。其次,回乡创业要求农民工返回户籍所在地创业,通过各种生产经营的形式,创造价值的生产及非生产性活动。
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用创业理论、推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流动理论及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分析,农民工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人脉、技术、经验等资源的基础上,平衡期望收益和成本,在城乡间的各种推拉力的综合作用下,做出选择,期望通过回乡创业来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社会地位,是一种上升式的垂直的社会性流动,能够促进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升级,提高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也验证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的满足高层次需求的诉求。
号称“中国打工第一县”的四川金堂县劳务输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民工潮,在30余年从“输出”转向“回引”的实践中,金堂县开创了第一个开展外派劳务、第一个“打工者回乡创业园区”、第一架农民工包机等九个“第一”。经过对金堂县大量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青壮年农民工是外出农民工的主力;中老年农民工因身体和综合素质原因外出就业竞争力弱,用工单位很多有年龄限制,希望聘用青壮年农民工;而农村留守妇女很多倾向于选择能实现“双赢”的就业途径:既能照顾家庭又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以增加家庭收入,倘若不能实现“双赢”,就留在家中,承担务农、照顾老人、教育子女等家庭分工,想就业只能留在本地寻求就业机会,回乡创业带动就业就是能将这些劳动力就业问题解决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金堂农民工回乡创业现状
(一)金堂农民创业就业基本现状
近年来,金堂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回乡创业当作城乡统筹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途径。自2003年开始,逐渐加大力度实施“回引工程”,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目标,按照“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的工作思路, 努力促进“劳务经济”向“回引经济”、“创业经济”转变,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金堂县作为大量农民工的输出地,各项政策方针形成了对回乡创业的强大拉力,而同时农民工在外城市打工所面临的各种艰辛和限制又称为促使其回乡的推力,金堂农民工在比较输出地和输入地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下,将回乡创业作为一种比较理性的选择(见图1)。
到2010年,金堂回乡创业人员达7 591人,到2013年初,金堂县回乡创业人才建成农产品加工和储运厂房以及商铺约2.7万平方米,创办各类实体651家,固定资产累计达2.4亿元,年创产值5.9亿元,创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5.1万人,占金堂县总数的40%以上,从创业的数量和质量来说,金堂县都走在中西部地区的前列。
金堂县农民工回乡就业人数累计达1.9万人,回乡创业人数累计达0.76万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金堂县有大批有意愿回乡创业的农村劳动力,这与金堂县的创业氛围有一定关系。2006年5月在“第七届全国创业之星经验交流表彰大会”上荣获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联合授予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先进县”称号;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甘士明2009年4月率领全国农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