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整合课堂.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在教学中实现两个转变的研究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收集、整理信息;学生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图表以及汇报研
究成果;学生利用虚拟技术模拟研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从不同角度去看,许多科学学科内容的教学非常适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沃土”,科学的教学过程也必须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从而实现科学教育教学现代化,获取时代性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新课程中的“科学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以由应试教育转轨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是核心,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启程,旨在通过学习,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个别的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科学课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不能接触到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学会从各种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认为:把信息技术引入科学课教学中,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整合课堂”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此,浅谈几点尝试。
一、利用信息技术引入新课,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儿童多顽好动,喜欢观察。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
《青蛙的生活》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知道青蛙的形态特征、活动、捕食情况都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对城市学生来说青蛙大多见过,但都是“笼”中的青蛙,根本无法走进青蛙的真实生活,更无法透过青蛙去了解整个蛙类世界的精彩。于是我设计了课件,课件结构上分成:阅读小品、音像资料、拓展性阅读、思考题,阅读小品几个部分,从青蛙着眼,扩展到整个蛙类世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教学时教师出示一组思考题,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思考题确定研究目标,然后通过课件查找相关资料。在阅读小品部分安排了一篇关于青蛙生活的小品,点击小品中的热键,可自动切换进入音像资料部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图片、动画、录像等内容观察青蛙的生活。拓展性阅读部分是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这里是蛙类生活的资料库,一个全新的从Internet网上下载的多媒体世界,蛙类的“衣、食、住、行”乃至趣闻秘事无奇不有,学生兴致勃勃地在资料库中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再如教学《月食和日食》时,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观看录像,边看边提问:地球和月球是怎样运动的?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哪一个天体和太阳差不多?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复习中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接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的CAI课件,边讲解边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日、月食的形成原因,然后请同学们看录像,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和探索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一整节课,学生都很专心致志,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不易忘掉。
二、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构建,培养学生的科学信息素养。
实践证明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构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来自各方面的不同的知识和信息往往集中在一起;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发现和获得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新的意义建构,利用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信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是一种现实的生存空间,学生要想学会生存,就应该包括学会在网络空间中生存,因此,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就意味着现实生活的能力。如何更好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相整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
在教学中实现两个转变的研究
公主岭市胜利小学
吉春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