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课件2 新人教版.ppt

发布:2018-05-12约2.85千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准确译读课文内容,流利背诵课文。(重点)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难点)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52篇,现在仅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庄子》的散文辛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以及艺术魅力。 濠梁 鯈鱼 循其本 háo tiáo xún 读准字音 预习检查 (一)古今异义 循其本 古义:追溯。 今义:遵守;依照;沿袭。 (二)一词多义 1.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 2.之:庄子往见之 是鱼之乐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 (固然) (本来) (代词,可译作“他”,指惠子) (结构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全: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全石以为 [完全,肯定(是这样)] (整个的)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四)成语积累 濠梁观鱼:形容悠然自得,寄情物外。 (五)名句积累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篇文章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论,展现了庄子的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课文内容 1.组内交流自学。 2. 翻译接龙。 理解识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 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在 悠闲自得 怎么能知道 怎么能知道 哪里能知道 固然 本来 已经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译文参考 导思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作者心境 关键词: 崇尚自由 导思2:两篇文章中的鱼有什么不同? 比较探究 课文导读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庄子: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明胜实输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惠子:我非子 ; 我非子固不知子; 子非鱼固不知鱼 惠胜 (三)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 庄子:子非我,怎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应该这样回答: 认知的态度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 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 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思路的对立: 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 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 第三者的心状态。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表明: 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和庄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乐”的问题发生辩论,可见两人是可以言谈往还的朋友。 另一则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即“匠石运斤”的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庄子送葬》)。 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