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定边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探析探究.doc

发布:2017-06-10约5.47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定边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探析探究   摘 要:为了了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本文选取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陕西省定边县作为典型研究区,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及年鉴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0年,定边县的土地利用变化相对较小,其中耕地变化最大,面积增加了48796.23hm2;年变化速度最大的是林地,年增加速度达到1.55%。2000―2012年,定边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较大,其中耕地面积变化最大,减少了112742hm2;年变化速度最大的是林地,年增加速度达到42.72%。1986―2012年,定边县林地面积大幅增加了108838.50hm2;林地的年增加速度最大,达到24.82%。土地退化、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和科技进步等因素是影响定边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为当地的土地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土地整治开发等提供参考依据 ?P键词: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现状;定边县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04001 引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文过程,有助于揭示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影响[1]。我国科研人员已开展了大量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区域及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4]。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演变过程逐渐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5]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地跨长城南北,北部属毛乌素沙漠南缘,南部有白于山横亘,自然资源丰富、是典型的资源富集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被国家列为“三北防护林”建设和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之一。近年来,随着当地能源和资源开发程度的不断加大,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显著。而对定边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现状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将借助有关文献及资料对定边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现状等进行分析,为当地土地管理决策、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进一步开发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定边县位于榆林市西端(10715~10822E,3649~3753N,海拔1303~1907m),县域面积6847km2,东西宽98km,南北长118km,面积居全省第3位。东临靖边县,南接甘肃省华池县、环县及延安市吴起县,西靠宁夏自治区盐池县,北接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系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 定边县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春多风、夏干旱、秋阴雨、冬严寒,日照充足,风沙频繁,雨季迟且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平均气温7.9℃,年平均降雨量316.9mm,年平均无霜期141d左右, 绝对无霜期110d。年平均日照2743.3h,≥0℃的积温3575.6℃,可保证作物一年一熟 2012年底全县共辖15个镇,5个乡,6个社区,335个村民委员会,2124个村民小组,人口共33.67万,其中农业人口约占85.1%。地貌以白于山为界,大致分为2类:北部长城沿线及以北地区为风沙盐碱滩区,面积约2700km2,占总面积的39%;南部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面积约4100km2,占总面积的61%。本研究所采用的资料及数据主要来源于公开出版的统计年鉴及文献资料等 2 定边县土地利用情况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和土地用途、利用方式以及覆盖特征等作为土地利用的分类依据,由高到低逐级依次划分,采用一级、二级2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将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土地等共12个一级类型。一级类型又进一步划分为127类二级类型 根据2012年定边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土地利用数据,2012年末定边县土地总面积682138.55hm2,其中:耕地239863.68hm2,占定边县总土地面积的35.16%;园地3032.25hm2,占0.44%;林地125703.77hm2,占18.42%;草地258437.65hm2,占37.8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8299.56hm2,占2.60%;交通运输用地8912.45hm2, 占1.3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165.52hm2,占0.75%;其他土地22723.67hm2,占3.30%;详见表1 3 定边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3.1 土地利用面积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等。面积变化主要反映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