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科论文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PAGE 148 -练在讲之前 讲在关键处 一种行之有效的高三数学复习教学模式韦国锋 马彦博[摘要]:高三数学复习课“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教学模式含:设计题组——→先练后讲——→反思小结——→课后巩固等四个步骤。该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尝试,让学生始终参与数学知识的再现和数学方法的选择,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达到能力训练、素质备考的目的。关键词:复习课 教学模式 先练后讲传统的复习方式大多从教师的视角出发,“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归纳技巧,考生像容器似的被动接受学习,忽视了考生这一备考主体作用,不利于发挥考生主观能动性,难以适应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的新高考模式,因而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我校高三毕业班数学复习课,学习兄弟学校的一些经验做法,采用“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这种模式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尝试,让学生始终参与数学知识的再现和数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以考点为切入口,将问题设计成题组的形式,先放给学生练习,让学生在练中回顾,在练中质疑,在练中感悟,然后通过教师的评讲,使考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其特点是让考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参与和实践,把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落实在每一个环节,达到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对知识运用的灵活与融通,实现能力训练、素质备考的目标。模式的理论依据。(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思维时间与思维空间,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这样的观点,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二)尝误原理。科学家爱迪生认为: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来说一样有价值,只有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之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讲授的知识和解题方法当然必须绝对可靠,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些“坎坷曲折”,却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现象十分类似于高速公路的修建,连结两地的公路明明可以修筑成直线段,但技术人员却总是要有意地设计几处弯道。原来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司机驾车长时间行驶在平直道路上时,视觉容易疲劳,心理容易麻痹,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容易发事故。一定数量的弯道则可以有效地克服这种现象,使司机一直处于警醒戒备状态,以保证行车安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弯道”表现于教师的故意出错或设计陷阱,诱使学生失误出错,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多方面的教育目标,这就是被教育心理学家所命名的“尝误原理”。二、模式的教学原则。(一)目的性原则:首先是“练什么”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落实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还是落实学生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或是落实学生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运用?等等。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要帮助学生解决什么问题,才能在设计训练题时具有针对性。否则,无目标,无方向,自然随意性及盲目性就很大,效果可想而知。其次是“讲什么”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关键,讲学生所惑,讲学生所疑,讲学生所遗忘,讲学生所不知。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二)主体性原则:自主性、能动性是人的各种潜能中最重要的潜能,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使其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与构建,实现有效的学习。在准备、实施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方法和规律让学生归纳。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要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错误解法要指出其合理成分,并和学生一起修正错误,使学生树立信心,增强成功感。(三)针对性原则:教师的讲解要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而定。“讲在关键处”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练习中找出学生在知识上、解题方法上和思维方法上存在的缺陷,找准出现失误的“节点”,透彻分析,纠正偏差。另一方面,应在学生思路阻塞时点拨。点拨不能太早,太早了学生还未受阻,还没有激起强烈的求知欲,点拨的收效不大。点拨也不能太迟,点拨迟了,一是影响课堂时效,二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已过,点拨的效果也不好。模式的操作程序。设计题组——→先练后讲——→反思小结——→课后巩固(一)设计题组。这是操作的首要环节。题组设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益。1、题组设计要明确目的性。(1)着眼于某一知识点的题组设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