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九章 编组站.ppt

发布:2017-01-26约字共6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 编组站 第一节 编组站概述 (三)主要优缺点及适应范围 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主要优点是:站坪长度短,投资 省;车场较少,布置紧凑,作业灵活,集中管理方便;无上、 下行客货列车进路交叉及列车到发与车列转线交叉等。 主要缺点有: 1.编成的车列向任一方向发车前均需向出发场转线,增加牵出线的负担和车辆走行距离; 2.采用中能力驼峰解体能力较大,但尾部牵出线能力有一定额度,进一步提高较困难。 适用范围:它适用于编解作业量较大或解编作业量大而地形困难的中型编组站。 二、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图型 (一)设备相互位置 1.衔接各方向线路的共用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布置,上、下行出发场分别并列在调车场的两侧,如图9-3所示。 2.到达场与调车场之间设有驼峰,担当上、下行全部改编列车的解体作业。调车场尾部设有两条牵出线,通常配备两台调机,担负编组作业,并预留有加铺一条牵出线的位置,如图9-3(a)中虚线所示,必要时增加牵出线和辅助调机。 宝鸡东站编组场 武威南编组站 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 3.办理上、下行无调中转列车作业的通过车场或线路,可 分别设在两出发场的外侧。这样,不仅可以利用调车场尾部 牵出线进行成组甩挂作业,而且和出发场在一起,增加线 路活用的机动性。 4.机务段一般设在靠近到达场顺驼峰方向的右侧,这样,除顺驼峰方向无调中转列车和自编列车外,其他大部分本 务机车出入段走行距离都比较短,作业量大时可修建峰下 走行线,如图9-3(a)中虚线所示,以解决顺驼峰方向本务机车入段横切到达场出场咽喉、干扰驼峰作业的问题。反驼峰方向改编列车机车由到达场进口咽喉机待线入段,它平衡了到达场两端咽喉的负担,减少走行距离,推迟修建峰下走行线的时间,增加车站与机务段联系的灵活性。 该图型其他设备的位置与单向横列式图型相同。 (二)作业进路 1.无调中转列车和改编车辆在站内的作业流程如图9-4所 示。由图可见,无调中转列车在出发场外侧股道办理作 业,消除了解体车列转线与其他作业的交叉。自编列车使用靠近调车场的股道,上、下行改编车辆的径路仍有折返行程,尤其是反驼峰方向改编车辆走行距离长。 2.到达场两端咽喉区的作业进路。 到达场入口咽喉区应能保证三项平行作业: (1)从入口引入的各方向同时接车。 (2)向车场内部分线路上待解车列连挂调机。 (3)反接列车本务机车入段。 到达场出口咽喉区主要办理以下四项作业: (1)推送解体车列上峰。 (2)调机返回。 (3)反驼峰方向列车到达。 (4)顺驼峰方向本务机车入段。 3.顺驼峰方向出发及通过车场两端咽喉区的作业进路。 顺驼峰方向出发及通过车场入口咽喉区办理两项作业: (1)无调中转列车到达。 (2)本务机车出入段。 该车场出口咽喉区的作业进路: (1)顺驼峰方向列车出发。 (2)自编列车转场作业。 (3)本务机车出(入)段(经尽头线)。 4.反驼峰方向出发及通过车场两端咽喉区作业进路。反 驼峰方向出发及通过车场人口咽喉区应有下列两条平行进路: (1)无调中转列车到达进路。 (2)自编车列的转线作业。 该车场的出场咽喉区的平行进路应有: (1)部分列车出发进路。 (2)本务机车出(入)段。 (3)反向改编列车到达。 (三)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图型的主要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主要优点是: 1.由于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上、下行方向改编列车接入 到达场,从而消除了“一级三场”整列转线困难的问题。 2.从车辆在二级四场编组站内作业流程图9-4来看,改编车辆和调车作业行程较短,顺驼峰方向改编车流的作业是“半流水”式的,即到达和解体作业是“流水式”进行,而编组和出发作业是“折返式”进行。反向改编车流的作业流程,则是逆向“半流水式”的。 3.车列解体时间短,驼峰解体能力较大。 4.车站长度较纵列式布置图短,可减少工程量,节约用地。 主要缺点是: 1.尾部能力较低。 2.反向改编列车到达与自编列车出发产生交叉。 适用范围: 它适用于编解作业量较大,或解编作业量大而地形困难的大、中型编组站。 三、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图型 (一)设备相互位置 1.所有衔接方向共用一个到达场、一个调车场和一个出发场。三个车场到、调、发依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