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五节呕哕下利辨.ppt

发布:2017-03-20约1.69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节 呕哕下利辨 一、辨呕哕证 * (一)阴盛阳虚证( 377 ) 患者 脉证 呕——里阳虚而胃气弱 脉弱——阳衰,正气不足 小便复利——阳虚不固,津液下脱 身有微热——阴盛格阳 见厥——阳衰,无力外达 诊断:难治——真阳将脱,证属危候 治疗:四逆汤主之——温经回阳 (二)邪传少阳证( 379 ) 厥阴病 证候 呕——少阳病主证之一,病邪有外出之机 发热——阳气来复,从阴转阳 治疗:小柴胡汤主之——和解少阳,使邪外出 (三)痈脓致呕证(376) 提示治病求因、因势利导原则。 (四)胃寒致哕证 380:误汗伤阳,胃寒致哕 伤寒 证情 大吐大下之——非吐下之证,而大吐下之 极虚——中阳耗伤,证属极虚 复极汗者——阳虚卫外不固,汗出较多 其人外气怫郁——认为面红发热是外邪郁滞于表 复与之水,以发其汗——饮以热水,劫发其汗 因得哕——阳虚中寒,不能运化 探原: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胃气将败, 寒逆作哕 (五)哕而腹满证( 381 ) 伤寒 证候 哕——呃逆中的实证 腹满——三焦阻滞,胃气不降,腹满里实 诊断 视其前后——询问其大小便情况 知何部不利——了解大便不通或小便不利 治则:利之则愈——大便不通宜攻下 小便不通宜利尿 小结: 哕 虚——胃中虚冷——宜温降(理中、吴茱萸、四逆汤) (380) 实:应视 前——利水 后——通下 二 、辨下利证 (二)实热下利证 374:热结旁流下利的证治 病人 证候 下利——实热内积,热结旁流 谵语——里热腑实,热扰神明 诊断:有燥屎——燥屎阻滞,胃气不和 治疗:宜小承气汤——下热结,和胃气 热结旁流——下利量少,秽臭,为粪水, 伴阳明腑实证 热利——暴注下迫,腹痛阵作,得泻痛减(粘液便) 痢疾——便下脓血,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375:热利后余热留扰胸膈证治 病人 证候 下利后,更烦 热利自有心烦,下利止后,余热不尽,仍扰胸膈,更觉烦闷 按之心下濡——里无实邪,按之濡 软不硬 确诊:为虚烦也——无燥结实邪,不是实烦 治疗:宜栀子豉汤——清热除烦,调和上下 (三)虚寒下利证 370:阴盛格阳下利的证治 病人 证候 下利清谷——脾肾阳虚,运化无力 里寒外热——阴盛格阳,身发微热 汗出——阴盛逼阳,真阳外脱 厥逆——阴盛阳微,阳不外达 病机:阴寒极盛,格阳于外 治疗: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372:里虚寒证兼表的治则 病人 证候 下利——脾肾阳虚,运化无力 腹胀满——寒湿阻滞,气机不畅 身体疼痛——外感风寒,留滞体表 治则 先温其里——里证较急 乃攻其表——表证可缓 用方 温里宜四逆汤——温里散寒 攻表宜桂枝汤——调和营卫,疏风解表 364:虚寒下利禁汗 病人 下利清谷——阳虚阴盛,完谷不化 不可攻表——纵有表证,急当温里 汗出必胀满——误汗,更伤阳气,阳运无力 寒湿阻滞,随生胀满 3. 虚寒下利转归 360:脉证相应为佳兆 病人 脉证 下利——阳衰于下,里气虚寒 有微热——发热轻微,阳复而里气温 渴——下利伤阴,津不上济 脉弱——阳气初复,病邪将退,气血未充 预后:今自愈——脉证相应,自愈佳兆 361:阳气来复为欲愈 病有 自愈 下利——阳虚阴盛 脉数——阳气来复 微热、汗出——微热微汗,邪从外解 今自愈——表里通畅,下利自愈 未愈 设复紧——若脉复见(沉)紧,为寒邪内阻 为未解——阳不外达,病邪未退,下利不止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