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青春舞曲教学设计.docx

发布:2025-04-02约2.85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青春舞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地哼唱《青春舞曲》,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特点。

了解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包括旋律、节奏、调式等方面,并能说出其独特之处。

掌握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能够在歌曲演唱中准确表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哼唱、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和演唱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如节奏创编等,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准,提升音乐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青春活力的气息,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维吾尔族音乐,增进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拓宽文化视野。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青春舞曲》,并能准确表现出歌曲的欢快情绪和维吾尔族音乐风格。

理解并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在演唱中做到准确无误。

2.教学难点

体会维吾尔族音乐的独特风格,通过演唱表现出歌曲的韵味。

引导学生在演唱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使歌声更富有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解维吾尔族音乐的特点、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知识等内容,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2.欣赏法:引导学生聆听歌曲《青春舞曲》的音频和视频,让他们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3.演示法:教师亲自示范演唱歌曲,展示正确的发声方法、节奏把握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和模仿。

4.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多次哼唱、跟唱、节奏练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演唱水平。

5.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歌曲的感受、音乐特点、创作手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维吾尔族舞蹈的视频,视频中舞者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伴随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

2.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呀?引导学生回答出维吾尔族。

3.继续提问:那你们对维吾尔族还有哪些了解呢?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关于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二)歌曲介绍(3分钟)

1.向学生介绍《青春舞曲》这首歌曲:《青春舞曲》是一首具有维吾尔族风格的经典歌曲。它的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活泼,歌词富有哲理,表达了对青春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说明这首歌曲的创作者是王洛宾,他一生致力于收集和整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青春舞曲》就是他根据维吾尔族民歌改编而成的。

(三)初听歌曲(5分钟)

1.播放歌曲《青春舞曲》的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同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速度和节奏。

2.听完歌曲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曲,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歌曲带来的感受,如欢快、活泼、充满活力等。

3.再次提问:那你们觉得歌曲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呢?让学生对歌曲的基本特征有初步的认识。

(四)分段欣赏与学习(15分钟)

1.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学生分段聆听,并思考每一段的旋律、节奏和歌词有什么特点。

2.第一段欣赏与学习

分析第一段的旋律:旋律较为平稳,以级进和小跳进为主,给人一种轻松、流畅的感觉。

讲解节奏特点:重点讲解歌曲开头的切分节奏×××××|,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切分节奏带来的独特韵律。

教唱第一段歌词:教师逐句教唱,注意发音的准确和节奏的把握,引导学生跟唱几遍,然后让学生自己单独哼唱,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第二段欣赏与学习

分析第二段的旋律:旋律在第一段的基础上有了一些起伏,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跳进,使歌曲更富有动感。

强调附点音符:讲解第二段中出现的附点音符×·×,通过对比正常节奏和附点节奏的不同,让学生体会附点音符对节奏的影响。

教唱第二段歌词:方法同第一段,先教师范唱,然后引导学生跟唱、单独哼唱,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错误。

4.第三段欣赏与学习

分析第三段的旋律:旋律重复了第一段的部分旋律,但在结尾处有一些变化,更加突出了歌曲的欢快情绪。

引导学生注意结尾处的装饰音:如波音、滑音等,让学生感受这些装饰音为歌曲增添的独特韵味。

完整教唱第三段歌词:学生跟唱熟练后,尝试让学生自己完整地演唱第一段到第三段。

(五)拓展与创作(10分钟)

1.节奏创编

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特点,进行简单的节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