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黄土高原地区教学设计.doc

发布:2017-02-11约2.76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霸州市第十八中学------杨志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和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阅读、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收集“黄土高原地区历史古迹”及“治理黄土高原措施”的资料,并进行筛选、演讲。学生通过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的阅读,了解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黄土高原的成因,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与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体会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二、教学流程 1.以光绪年间王培棻的奏折引入新课 以飞行视图的形式,出现一组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 (让学生观察图片的主色调,引出黄土高原的黄色,但通过转折“黄土高原原来不姓黄引导出黄土高原的形成学说) 【设计目的】雄浑壮阔的飞行视图瞬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读图读书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组织学生读地图册“黄土高原地区”图,教师同时出示该图投影片。指导同学们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 学生一一找到这些地形区,教师再指图重复一遍,并概括黄土高原的范围是: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再组织学生读书P92“黄土高原地区”图。教师问:黄土高原跨了哪些省级行政区? 学生回答后读地图册上的“黄土高原地区图”。教师再问:黄土高原的海拔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地势如何? (学生可能回答:黄土高原的海拔大多在1000~2000米之间,是从图中的高度表得知的;黄土高原的地势西高东低,也是根据高度表得知的。) 根据学生情况,教师可再强调:黄土高原的黄土厚度一般为50—80米,最厚可达400多米。 【设计目的】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教师在这里设计了多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培养了学生读图的能力以及利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2)黄土高原 “风成说” 教师设问:黄土高原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再放映视频——“黄土高原的形成”和出示“黄土高原形成过程示意”图,指图说明:黄土与其所覆盖的基岩的成分不同,却与蒙古高原及中亚地区沙漠的物质成分相同,因此认为是强劲的偏北风把细小的粉沙尘土吹到了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堆积起来,这种说法已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刘东生院士就是专门研究黄土的。 师生共议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教师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分别访问祖国大陆,被称为破冰之旅”的材料来引出黄帝陵。问:为什么他们都要去黄帝陵? 【设计目的】教师要平时善于搜集时事新闻等资料为教学所用。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黄帝陵。请学生讲解的演示文稿(教师或学生事先制作)。 教师对学生的讲解作简单总结。 【设计目的】预先给学生专题,引导学生搜集该专题的资料制成演示文稿,并展示其“成果”,是一种有意义的做法,充实了课本内容,拓展了全班学生的视野,教师要给以适当的评价和质疑。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听说过“泾渭分明”这个成语吗? (出示“黄土高原地区”图,教师指出泾河和渭河的地理位置) 比喻人或事物是非分明清楚。这个成语的来历与这里的两条河流——泾河和渭河有关。说的是泾河和渭河交汇后,清浊分明。为什么出现 “泾渭分明”这个成语呢?泾河和渭河谁清、谁浊呢?历史上颇有争议,同学们若有兴趣,可阅读2005年第5期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设计目的】把成语引入本处的教学,可谓巧具匠心。寥寥数语,不仅把《国家地理》杂志介绍给了学生,同时又指出了探索问题的途径。 师生共议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后果问题 出示几幅黄土高原景观图片,再组织学生读地图册P28“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分布”图深入讨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约占该黄土高原面积的多少比例?是什么原因导致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还可以组织学生集体朗读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然后进行师生适当的对话。如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财富?这样对农业生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可以提示面积及土壤肥力的改变,水土流失会给黄河带来什么问题?可以提示水质,黄河的下游有什么特点?(地上河怎么形成的? 【设计目的】问题的设计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要进行简洁明了的递进式的提问。 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治理 组织学生读教材 “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地关系恶性循环”图并解释该图。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加剧了黄土高原环境这种“脆弱”?怎么办?(附录二) 教师对封山禁牧、建梯田、修淤地坝等措施进行适当的解释。 【设计目的】学生认识所限,对于黄土高原的治理只是介绍资料,需要教师作进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