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野蛮扩张_56987.doc

发布:2017-10-28约1.38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交易商协会“野蛮扩张” 2010-06-28 15:16:51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在其成立之后的急速扩张中,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角色已经悄然生变。 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刚刚完成了新址乔迁。它从金融街的南端搬到了北端,进驻金融街的高档楼宇“金融街中心”南楼。不久后,它将在这里迎来自己的新成员——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债增信)入驻。从楼上俯瞰下去,整个金融街车流如梭,繁华尽收眼底。 乔迁的同时,交易商协会正在运筹自己的全新转身。 实际上,在其成立之后的急速扩张中,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角色已经悄然生变。作为债券发行的准入管理机构,其宏伟的扩张版图上,设立信用增级公司、筹建再评级公司、进行衍生品设计和交易等赫然在列。它俨然成了债券市场上最活跃的运动员,而不仅仅是一名裁判。 内文导读: 抢滩再评级 规范评级业须防本末倒置 交易商协会的CDS梦 监管统一难破题 债市发展应坚持市场化 (本文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作者:熊锋 曾春 黎敏奇 宗良 田辉) 交易商协会“野蛮扩张” 2010-06-28 15:16:51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在其成立之后的急速扩张中,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角色已经悄然生变。 抢滩再评级 继2009年成立了中债增信公司、为发债企业进行信用增级后,交易商协会又开始筹谋进军债券评级市场,只不过,这次它的梦想要比2009年宏伟得多。 与现有的参差不齐的评级公司不同,交易商协会将成立国内首家“再评级”公司,按其构想,无论是否已有评级公司评级在先,该公司都将对债券发行进行主动评级,并将评级报告出售给投资者。这一行为,将完全打破国内现有的评级运行制度和收费模式。 另外,再评级公司将引入国有资本,打造成国内唯一的国资控股的评级公司,其雄厚的注册资本将成业内翘楚。它甚至将不再局限于一般债券评级,而将延伸到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希望成为中国民族品牌评级公司的代表,获得国际市场认可。 而下一步,为了缓释债券市场风险,交易商协会还打算设计中国的首个信用风险违约互换产品——CDS。届时,交易商协会将会成为CDS规则的制定者、产品设计者,甚至是做市商。 核心围绕着一个:推动中国的债券市场发展。在推动债市发展的跑道上,交易商协会将亲力亲为:核准、增信、评级、风险分散。 在业内人士看来,交易商协会成立两年多来,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核准者和管理者,它破冰债市审批制,首度引入备案制,在推动债市市场化建设方面功不可没。迄今,银行间市场发债规模已经占据新增机构债券发行规模的90%以上。 但另一方面,随着交易商协会的急速扩张,其角色也日益复杂。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债券市场的管理者,更不是一个单纯的行业自律组织,它还是债市的一个重要参与者。集多重身份于一身,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让债市的其他参与者感到不安。 如今,摆在交易商协会面前的问题很现实——它是谁? 催生记 交易商协会成立于2007年9月,中国债券市场的多头管理体制促成了它的诞生。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债券市场三分天下,公司债由证监会负责审批,企业债由发改委管理,银行间市场债券则由人民银行负责。为推动直接融资市场发展,2005年人民银行独辟蹊径,开发新品种——短期融资券,并打破了债券发行审批制,引入备案制,实行余额管理。 这一小小的创新,引来了债市管理的新纷争。 消息人士透露,2007年下半年,不同的部委对央行发行短期融资券“有意见”,还惊动了高层。国务院法制办对人民银行发出质询函,主要内容是: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机构是否需要人民银行审批,如果需要审批就是新市场行政许可,这需要在国务院备案。如果不备案,就违反了行政许可法。 这一棘手问题,一度困扰人民银行。怎样才能既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又不违反行政许可法,“央行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将金融市场司的部分职能分出,成立交易商协会,实行注册制,自律管理。”消息人士透露说。 于是,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批准,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于2007年9月3日成立,为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外汇市场、票据市场和黄金市场在内的银行间市场自律组织,是全国性的非盈利性社会团体法人,其业务主管部门为人民银行。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时文朝,被调任交易商协会任秘书长。 从协会的章程看,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维护会员合法权益、行业自律业务规范、进行从业人员培训、信息收集和发布等。 全国人大财经委某人士告诉记者,在交易商协会成立之初,央行就赋予其一定的行政职能。 这部分行政职能主要来自央行金融市场司的权力下放。金融市场司的职能包括:拟订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的管理规定;承办有关金融机构在上述市场的市场准入及退出审批工作。目前,后者主要由交易商协会承担。 2008年,人民银行重新修订了2005年发布的短期融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