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部地方高校资源环境及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doc

发布:2017-08-28约3.32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西部地方高校资源环境及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摘 要] 文章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分析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块化课程设置原则和改革思路。 [关键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模块化 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第九批教改项目(JG11039)。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8年进行高校专业调整后新设立的专业,是地理学的二级学科,旨在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1]。该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却因涉及内容较多,专业口径宽泛,社会需求旺盛,因而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达152所。从当前国家宏观政策来看,资环专业确实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作为新办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课程体系首当其冲。为此,笔者结合宝鸡文理学院资环专业课程体系发展实践,对其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优化和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原课程体系概况 宝鸡文理学院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于2004年修改制订的,在2005级本科生中试用执行。分析可知,原课程设置以地理类课程为主的,具有原地理专业和师范类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作为西部地区开设该专业的少数师范类地方院校,有必要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作适当调整与修改,才能满足地区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人才的要求。 2.原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1)课程体系混乱 首先,现有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划分模糊不清,且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考虑。其次,课程专业特色难以凸现,某些课程的设置严重依赖原有专业,如学科基础课中开设的地质学、环境科学导论、普通化学等课程,导致学生对本专业认识不足。第三,某些课程开设时间上相互冲突,如景观规划课程先于计算机辅助制图课程的开设,致使该课程上机操作前得先补充计算机作图知识。第四,专业选修课门数太多,学生根本没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仅仅为了满足学分要求去选修,不利于专业兴趣和爱好特长的培养。 (2)实践课程体系薄弱 资环专业由于课程设置过多,总学时有限,因此专业课大多偏重于理论教学,而真正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现有课程中的地质、遥感等课程实践环节也都依托原有的地理、环工的师资和设备。从实验学时来看,实验课时都明显偏少;从实验类别来看,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实习也主要是测量、地理环境等简单的认知学习。这些专业实践课缺乏一定程度的创新,针对性不强,致使毕业生在学完所有课程之后,仍缺乏必要的规划、管理设计能力,背离该专业设置的初衷[1]。 (3)专业师资不足 宝鸡文理学院资环专业开办时间不长,再加上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高,知名度不高等原因,很难吸引专业对口的高水平人才,因此,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一直难以建立。本专业现有主干课程均由原地理和环工两个专业部分教师主讲,真正的专业教师寥寥无几,课程设置也是根据师资情况来定,这些教师大多习惯于原来的教学模式,不能从全局出发统筹考虑,使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进而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体系难以形成。 我校资源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1.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依据宝文理现有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原培养目标作如下调整:(1)由“高级专门人才”的观念转向“通才教育观”[2],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2)由传统“应试教育”观念转为“素质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获取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以及高尚道德人格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质量观念。为此,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表述为:以城乡规划与管理为特色方向,培养具有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研、教学、规划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课程设置原则 设置专业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宽口径、厚基础、显特色”教育。低年级(1、2年级)实行宽口径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高年级(3、4年级)实行专业化培养,强化专业知识、重视实践应用。 3.具体改革建议 根据调查研究,结合市场需求,构建“平台+模块”的新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课程是指学校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模块课程是指专业课模块,又细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课三个子模块。新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课程学分的重新分配。学分的重新分配主要从专业兴趣和爱好培养的角度考虑,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尽早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新课程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