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概述》课件 .ppt
*************************************血小板的功能黏附血管损伤后,血小板通过糖蛋白Ib受体与暴露的胶原和vonWillebrand因子结合活化黏附的血小板发生形态变化,释放颗粒内容物(ADP、5-羟色胺等),诱导更多血小板聚集聚集活化的血小板通过糖蛋白IIb/III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桥接,形成血小板栓促进凝血提供磷脂表面,促进凝血因子激活,生成凝血酶,最终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血小板(PLT)是无核细胞碎片,由骨髓巨核细胞胞质断裂形成,直径2-4μm,寿命约7-10天。正常人每升血液中含有100-300×10^9个血小板。血小板在静止状态下呈圆盘状,活化后变成不规则星状,表面形成伪足。除参与止血凝血外,血小板还具有促进血管内皮修复、维持血管完整性、参与炎症反应和促进伤口愈合等功能。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可导致出血倾向,而血小板过度活化则与血栓形成有关。血浆的成分和作用蛋白质(6-8%)运输物质、维持渗透压、参与凝血和免疫2电解质(0.9%)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参与多种生理过程3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2-3%)运输葡萄糖、脂质、氨基酸和废物水(90-92%)血浆的主要成分,溶解介质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呈淡黄色,占血液总量的55%左右。其中水占90-92%,是各种物质的溶解介质;蛋白质占6-8%,主要包括白蛋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球蛋白(参与免疫反应)和纤维蛋白原(参与凝血过程)。血浆电解质包括钠、钾、钙、镁、氯、碳酸氢根等离子,它们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并参与多种生理过程。血浆还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质等)、激素、酶类、维生素和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等)。血型与输血A型B型O型AB型Rh阴性血型是指红细胞表面特定抗原的存在模式。ABO血型系统基于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含A抗原)、B型(含B抗原)、AB型(同时含A和B抗原)和O型(既无A也无B抗原)。血浆中则含有与红细胞表面不存在的抗原相应的抗体(如A型血含抗-B抗体)。Rh血型系统主要关注D抗原的存在与否,有D抗原者为Rh阳性,无D抗原者为Rh阴性。输血必须遵循血型相容原则:受血者红细胞抗原不能与供血者血浆抗体相遇,反之亦然。O型血被称为万能供血者,而AB型血被称为万能受血者。第六部分:循环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通过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调控体液调节通过激素和其他化学介质作用2局部调节组织器官自身代谢产物调控整合调节各种调节机制协同作用循环系统受到精密的调控,以适应机体不同状态下的需求。这种调控包括对心脏功能(心率、收缩力)、血管张力(血管口径)和血容量的调节,最终目的是维持适当的血压和确保各组织器官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循环调节系统具有多级性、冗余性和互补性,能够在各种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维持循环稳态。例如,运动时需要增加心输出量和重新分配血流,而出血休克时则需要动员各种代偿机制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神经调节交感神经系统中枢:延髓血管运动中枢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和β受体对心脏的作用:增加心率(正性频率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正性肌力作用)加速传导速度(正性传导作用)对血管的作用:大多数血管收缩(α1受体)骨骼肌和冠状血管舒张(β2受体)副交感神经系统中枢:延髓迷走神经核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M受体对心脏的作用:降低心率(负性频率作用)减弱心肌收缩力(负性肌力作用)减慢传导速度(负性传导作用)对血管的作用:主要作用于冠状血管和脑血管引起血管舒张(释放NO)循环系统的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实现。这两个系统通常呈相反方向发挥作用,但并非简单的二选一关系,而是可以同时发挥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精细的调控。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肾素:由肾小球旁细胞分泌,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II:强效缩血管物质,刺激醛固酮分泌醛固酮:促进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抗利尿激素(ADH)由下丘脑分泌,垂体后叶释放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高浓度时具有缩血管作用其他重要调节因子儿茶酚胺: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强心脏功能,调节血管张力心房利钠肽:心房分泌,促进钠排泄,舒张血管内皮素:内皮细胞分泌,强效缩血管物质前列腺素:多种组织产生,调节局部血流体液调节机制通过激素和其他化学介质,对循环系统进行短期和长期调控。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起效较慢但作用时间更长,在维持长期循环稳态和适应慢性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局部调节代谢性自身调节组织代谢产物(如CO2、H+、腺苷、K+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