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口隧道3#斜井与正洞交叉口专项施工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 录
1、编制依据、范围及目的 1
1.1编制依据 1
1.2编制范围 1
1.3编制目的 1
2、工程概况 1
3、工程持点、重点、难点分析及对策 2
3.1工程特点 2
3.2重点、难点分析 2
3.3应对措施 3
4、施工组织机构及主要管理人员配备 3
5、总体施工方案 4
5.1交叉口加强支护措施 4
5.2导洞开挖方法 4
5.3斜井进入正洞内的导洞施工方法 4
5.4施工要点 6
5.5监控量测 7
6、施工工期及进度安排 9
7、资源配置计划 9
7.1劳动力配置计划 9
7.2施工机械配置计划 10
7.3材料配备计划 10
8、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0
9、应急预案 12
9.1应急组织结构 12
9.2应急物资储备 12
9.3应急响应 13
9.4培训和演练 14
南门口隧道3#斜井与正洞交叉口
专项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范围及目的
1.1编制依据
(1)改建铁路南平至龙岩线扩能改造工程施工图《南门口隧道设计图》(南龙施(隧)74)。
(2)改建铁路南平至龙岩线扩能改造工程施工图(南龙隧参)
(3)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4)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5)超前地质预报报告
(6)本单位以往的施工经验
1.2编制范围
南门口隧道3#斜井与正洞交叉口段斜井及正洞加固、斜井与正洞交叉口段开挖、支护施工。
1.3编制目的
为确保斜井快速安全的进入正洞施工,遵循安全、快捷的原则,特制定斜井与正洞交叉口施工方案。
2、工程概况
南门口隧道进口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西陂镇联村,出口位于龙门镇湖一村,隧道全长10m,隧道最大埋深380m。进出口里程分别为:DK231+,DK24+199。m,综合坡度为10.12%。斜井无轨双车道开挖断面尺寸为8.78m(宽)×6.93m(高),支护采用Ⅳ级复合式衬砌。交叉口段正洞设计为Ⅲ级围岩,采用Ⅳb支护参数。
斜井与正洞交叉区域为Ⅲ级围岩,主要为粉砂岩与石英砂砾岩互层,节理稍发育,岩质软硬不均;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不发育。斜井与正洞的平面位置关系如(图一)。
3、工程持点、重点、难点分析及对策
3.1工程特点
(1)3#斜井在施工期间作为辅助坑道,运营期间作为救援逃生通道,设计要求高,开挖断面大,在交叉口处开挖断面达到了54.2m2,这是本是本工程的特点。
(2) 地质复杂,地下水发育,围岩自稳能力较差。根据超前地质预报及设计图纸与现场实际情况相对比,设计图纸为Ⅲ级围岩,实际围岩节理发育,较破碎,自稳能力差,且隧道涌水较大,因此交叉口施工断面不能太大。
3.2重点、难点分析
(1) 斜井与正洞相交处应力集中,受力结构复杂,交叉口处围岩节理发育,涌水较大,交叉口施工过程中防止坍塌是重点之一。
(2) 斜井在交叉口施工开挖断面大,交叉口位置正洞钢架架立后处于水平状态,受力状况差,在该段二衬施工前确保钢架变形在控制范围内,确保施工安全是重点和难点。
(3) 交叉口段受力复杂,围岩自稳能力差,因此交叉口施工断面不宜过大,施工中既要保证施工安全又要兼顾施工机械及进度是难点之一。
(4) 交叉口段施工工序多,场地狭小,施工过程中确保施工车辆、行人安全是重点。
4、施工组织机构
总体施工方案
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现场围岩的实际状况,拟采用在正洞内利用导洞进行爬坡转向开挖,爬坡完成后再对导洞进行扩挖至正洞断面,形成一定的工作面后封闭掌子面,然后进行反向开挖正洞的上台阶并及时施做初期支护。当反向开挖至斜井交叉口时利用I18型钢门架作为正洞拱架的落脚点。
5.1斜井交叉口加强支护措施
距交叉口80m时施作一次超前地质预报,探测前方围岩岩性和渗水情况,根据地质预报结果优化施工方案,距交叉口30m时采用超前水平探孔复核前方围岩状况,并根据结果调整支护措施。
为了便于通风排烟,在XD3K0+015处开始对斜井拱顶进行挑顶开挖,并采用10榀I18型钢钢架进行加强,间距为1m。紧贴正洞开挖轮廓线,架立3榀I18型钢钢架,钢架法线与正洞中心线平行。在此型钢钢架上焊接18型钢横梁,并在横梁两端用螺栓连接I18型钢立柱,为正洞钢架提供落脚平台。
5.2导洞开挖方法
5.2导洞施工方法
在斜井的加强段及门架施工完成后,开始进行导洞的开挖,其断面与斜井设计断面相同。
⑴斜井施工至与正洞交汇里程后,采用导洞沿隧道中心线进入正洞进口方向,按照23%的坡率向上爬坡。
⑵导洞拱顶高程爬升到与正洞拱顶高程一致后,继续按正洞设计坡度向进口方向开挖5m,扩挖至正洞设计断面,施做初期支护。开挖至DK238+915.3后,停止掌子面开挖,喷10cm厚喷射混凝土封闭掌子面。
⑶反向开挖出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