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5第五章发色剂详解.ppt

发布:2017-05-17约3.38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1、发色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适量的化学物质,使其与食品中的某些成分作用,而使食品呈现良好的色泽,我们把这类物质称为发色剂。 2、发色助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有时在使用发色剂的同时,还常常加入一些能促进发色的物质,我们把这类物质称为发色助剂。 二、发色剂的发色机理 鲜肉中的肌红蛋白为还原型,呈暗红色,易被氧化,二价铁离子(Fe2+ )上的结合水被分子氧(O2 )置换形成氧合肌红蛋白(MbO2 )为鲜红色,二价铁离子(Fe2+ )继续被氧化成三价铁(Fe3+ ),形成高铁肌红蛋白,变成褐色,再继续氧化成卟啉呈绿色至黄色,此过程是可逆的,即高铁肌红蛋白在还原剂的作用下,可被还原为还原型肌红蛋白,从而恢复肉的鲜艳红色。故在肉类食品加工过程中,常添加硝酸盐或亚硝酸盐。 因宰后成熟的肉中含有乳酸(pH在5.6-5.8),在加工过程中可生成亚硝酸(HNO2 ) NaNO2 +CH3 CHOHCOOH==HNO2 +CH3 CHOHCOONa 亚硝酸不稳定分解,生成NO。 3HNO2 === H+ + NO3 - + 2NO + H2 O 一氧化氮与肌红蛋白反应,生成鲜红的亚硝基肌红蛋白(MbNO)。 NO + Mb === MbNO 从而保持了肉的鲜红色。 三、发色剂的作用 1、发色的作用。 2、抑菌的作用。 3、增强食品风味的作用。 第二节 几种常用的发色剂及发色助剂 一、亚硝酸钠(钾) 1、分子式 NaNO2 分子量 85.00 2、制法 含氧化氮的气体→碱液吸收→132℃蒸发→75℃结晶→分离→成品。 3、性状 ⑴、色泽:无色或微带黄色的结晶。 ⑵、气味:味微咸。 ⑶、溶解性: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 ⑷、有吸湿性。 4、毒性 小白鼠经口LD50 :220mg/kg. ADI:0-0.2mg/kg.(以亚硝酸钠计) 5、发色机理 6、使用 用于肉类食品的发色。 二、硝酸钠 1、分子式 NaNO3 分子量 85.00 2、制法 HNO3─┐ ┌─碱液 含硝尾气→碱液吸收→转化→中和→蒸发→结晶→分离→成品 (80-90℃) 3、性状 ⑴、色泽:白色结晶性粉末(允许带浅灰或浅黄色)。 ⑵、气味:味咸并稍有苦味。 ⑶、溶解性: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和甘油。 ⑷、有吸湿性。 4、毒性 LD50 :1.1-2g/kg. ADI:0-5mg/kg. 5、发色机理 NaNO3 在肉类制品中与细菌作用,发生还原转化为亚硝酸盐而起作用。 6、使用 三、硝酸钾 1、分子式 分子量 KNO3 101.10 2、制法 ⑴、天然的(硝石) ⑵、合成法 NaNO3 + KCL - KNO3 + NaCL 在经浓缩、结晶、分离等工序制得硝酸钾。(先分离出来的是NaCl,后分离出来的是KNO3 ) 3、性状 ⑴、色泽:无色透明或白色结晶性粉末。 ⑵、溶解性:溶于水,微溶于乙醇。 ⑶、气味:无臭,味咸。 ⑷、稍有吸湿性。 4、毒性 5、发色机理 6、使用 四、L-抗坏血酸 它除具有抗氧化作用以外,它还具有助色、强化、增效作用。 五、烟酰胺 用途可作为肉制品的发色助剂,其添加量为0.01—0.02%。还具有强化作用。 第三节 漂白剂 一、几种常用的漂白剂 ㈠、二氧化硫 亦称:亚硫酸酐 1、分子式 分子量 SO2 64.07 2、制法 燃烧硫磺或硫铁矿制得。 S+O2 --SO2 3、性状 ⑴、色泽:无色气体。 ⑵、气味: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⑶、溶解性:易溶于水和乙醇。 ⑷、熔点:-76.1℃。 ⑸、沸点:-10℃。 4、毒性 我国规定车间空气中含二氧化硫的浓度最高不得超过20mg/m3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