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 缺氧详解.ppt

发布:2017-03-31约6.01千字共7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本章学习要求 掌握缺氧,低张性、血液性、循环性、组织性缺氧概念。 掌握常用的血氧指标正常值及变化意义。 掌握四种缺氧的原因和机制,血氧特点与组织缺氧机制。 熟悉缺氧时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 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缺氧的概念 (二)损伤性变化 (二)损伤性变化 (二)损伤性变化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小 结 2. 血氧变化的特点 组织缺氧的机制 缺氧Ⅱ 组织获得的氧量取决于: 毛细血管中平均氧分压与组织细胞氧分压差 贫血: 毛细血管中氧分压降低较快,氧向组织弥散 速度减慢,导致组织缺氧,动静脉血氧含量 差减小 Hb与O2亲和力增强的血液性缺氧,O2不易释出! 2. 血氧变化的特点 皮肤颜色 贫血 —— 苍白 Hb-CO —— 樱桃红 HbFe+3-OH —— 咖啡色 ↓ ↓ ↓ N N 血液性缺氧 动-静 脉氧差 动脉血 氧含量 血 氧 容 量 动脉血 氧饱和度 动脉血 氧分压 缺氧类型 血液性缺氧的特点 **皮肤、粘膜颜色 : 乏氧性缺氧 -紫绀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咖啡色 碳氧血红蛋白血症-樱桃红色 严重贫血病人? 红细胞增多症?   血氧变化 特点: Types of hypoxia A-V血 氧差 SaO2 血氧含量 血氧容量 PaO2 ↓ ↓ ↓ N(or ?) ↓ Hypotonic hypoxia ↓ N(or ↓) ↓ ↓ N Hemic hypoxia Ⅲ. 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 缺氧Ⅲ 组织血流↓ 1. 原因与机制 (1) 全身性血循环障碍:休克、心力衰竭等。 (2) 局部性血循环障碍:栓塞、血栓形成、血管病变。 2. 组织缺氧机制:单位时间流经组织血量?,氧供? 血氧特点 皮肤颜色 发绀 3.皮肤颜色及血氧变化 特征 缺血: ischemic hypoxia 淤血: stagnant hypoxia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内压↓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内压↑ ↑ N N N N 循环性 缺氧 动-静 脉氧差 动脉血 氧含量 血 氧 容 量 动脉血 氧饱和度 动脉血 氧分压 缺氧类型 循环性缺氧的特点  血氧变化 特点: Types of hypoxia A-V血 氧差 SaO2 血氧含量 血氧容量 PaO2 ↓ ↓ ↓ N (or ?) ↓ Hypotonic hypoxia ↓ N(or ↓) ↓ ↓ N Hemic hypoxia ? N N N N Circulatory hypoxia Ⅳ. 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 hypoxia 缺氧Ⅳ 特征 细胞利用氧异常 1. 原因与机制 (1) 组织中毒: 氰化物 呼吸链酶活力↓ 用氧障碍 (2) 细胞线粒体损伤: (3) 呼吸酶合成↓: vitaminB1 B2 PP 缺乏 3. 血氧变化的特点 血氧特点 皮肤颜色 HbO2↑→玫瑰色 2.缺氧机制:组织用氧障碍 组织性缺氧的特点 ↓ N N N N 组织性 缺氧 动-静 脉氧差 动脉血 氧含量 血 氧 容 量 动脉血 氧饱和度 动脉血 氧分压 缺氧类型 由于氧合Hb含量高,皮肤粘膜呈鲜红或玫瑰红 (三)血氧变化 特点: Types of hypoxia A-V血 氧差 SaO2 血氧含量 血氧容量 PaO2 ↓ ↓ ↓ N (or?) ↓ Hypotonic hypoxia ↓ N(or ↓) ↓ ↓ N Hemic hypoxia ? N N N N Circulatory hypoxia ↓ N N N N Histogenous hypoxia 临床上常为混合性缺氧 失 血 性 休 克 失血 循环障碍 肺功能衰竭 内毒素血症 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低张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 第四节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一. 呼吸系统的变化 PaO260mmHg(8KPa) 颈动脉、主动脉体 化学感受器兴奋 呼吸中枢兴奋 肺通气量增加 意义: 增加PaO2 增加回心血量 (一)代偿性反应 举例:高原训练 (二)损伤性变化 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 进入4000m高原后1~4d内出现 发病率:5.7%~17.7% 临床表现:胸闷,咳嗽,发绀,呼吸困难,血性泡沫痰 体征:肺部湿罗音 发病机制 肺动脉收缩不均一引起超灌注→非炎性漏出; 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肺水肿→氧弥散障碍→ PaO2↓; PaO230mmHg→抑制呼吸中枢→中枢性呼吸衰竭 2. 中枢性呼吸衰竭 二. 循环系统的变化 (一)代偿性反应 1.心输出量增加 2. 肺血管收缩 3.血流重分布 4.组织毛细血管密度增加 心率加快: 肺通气?,刺激牵张感受器 ?交感N+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