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型催化裂化两器焊接技术[精].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5. 焊缝检验 5.1 外观检查 焊接完毕后焊缝与母材应圆滑过渡,成形良好。焊缝表面不得低于母材。焊接接头表面不得有裂纹、未熔合、气孔、夹渣、飞溅存在;母材上不应有电弧擦伤。上述缺陷处理合格后,在距离焊缝50-500mm范围内用记号笔标识焊缝号、焊工代号和焊接日期。设备壳体焊缝对接接头的错边量、余高符合下表4、图9的规定: 0~15%δ2 且≤4 0~15%δ1 且≤4 ≤1.5 0~15%δ1 且≤4 0~10δ2 且≤3 0~10%δ1 且≤3 ≤1.5 0~10%δ1 且≤3 e2 e1 e2 e1 e2 e1 e2 e1 双面坡口 单面坡口 双面坡口 单面坡口 再生器 沉降器 表4 两器焊缝要求 图8-1 (a)双面坡口 图8-2(b)单面坡口 角焊缝的焊角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规定时取焊件中较薄者之厚度,表面应向母材圆滑过渡。补强圈的焊角高度应为补强圈厚度的70%,且不小于8mm。 5.2 无损检测 1) 表面检测 设备与裙座连接处角焊缝、汽提段与壳体的角焊缝的根部及表面,均进行100%渗透检测,内集气室筒体与壳体角焊缝进行100%渗透检测,Ⅰ级合格。无补强圈的接管与设备壳体的角焊缝应进行煤油试漏。开孔补强圈应通入0.4~0.5Mpa的压缩空气检查焊缝质量,油气阻挡圈焊缝应经煤油试漏合格。 2) 内部检测 再生器、沉降器壳体无损检测项目见表5: 表5 再生器、沉降器壳体无损检测项目 焊后24h和气压试验后进行100%的MT或PT,I级合格。 100% TOFD II级+UT I级检测,20%的RT复验,II级合格;内外表面100% MT,I级合格,气压试验后(包括裙座)进行20%UT或TOFD复验+20% MT或PT。 100%MT或PT,I级合格 100% TOFD II级+UT I级检测,且进行20%的UT复验,I级合格;内外表面100% MT,I级为合格。 C、D类焊接接头 A、B类焊接接头 C、D类焊接接头 A、B类焊接接头 沉降器 再生器 再生器、沉降器裙座无损检测项目如下: (1) 再生器裙座的对接焊缝焊后应进行100%超声检测,Ⅰ级合格,并进行20%TOFD II级+UT I级复验,II级合格;裙座与下封头的对接焊缝,焊后进行100%磁粉检测,Ⅰ级合格。 (2) 沉降器裙座上15CrMoR的对接接头及15CrMoR与16MnR之间的对接接头焊后应进行100% TOFD II级+UT I级;16MnR的对接接头焊后应进行20%的TOFD II级+UT I级复检;裙座III与锥段I之间的角接头焊后进行100%磁粉或渗透检测,Ⅰ级合格。 6. 焊缝返修 6.1表面缺陷 焊接接头缺陷允许修磨,缺陷经修磨消除后,其厚度不应小于名义厚度减去钢板负偏差,否则进行补焊。焊接接头修磨范围内的斜度不大于1: 3。返修结束后应经MT检查合格。 6.2非表面缺陷 非表面缺陷的所有返修必须经质量检查人员会同焊接技术员,确定缺陷的位置、深度,制定返修措施后通知焊工返修。返修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技术熟练的焊工承担。 非表面缺陷的返修采用碳弧气刨和打磨的方式进行清除,焊接坡口打磨成圆滑过渡的形式并去除坡口的渗碳层和氧化层,补焊坡口表面采用渗透方法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方能施焊。 消除缺陷应控制在钢板厚度的2/3以内(从返修侧表面计算),如超过焊接接头深度的2/3仍残留缺陷时,立即停止清除并进行补焊,然后在其背面再次清除缺陷,进行补焊。补焊长度不小于50mm。 补焊的预、后热及焊接工艺参数与正式焊接工艺相同。同一部位的返修次数不得超过两次,如超过两次,必须在项目焊接责任工程师的批准情况下,制定方案,采取措施并备案记录。 对存在角变形的返修部位,从角变形凸侧位进行返修,以免产生更大的角变形,缺陷消除后进行外观检查,焊缝表面应光滑平整,缓慢过渡。对于有无损检测要求的焊缝,补焊完成后应采用与焊补前相同的方法对焊补处的内部质量进行无损检测,其检测项目和要求与原焊缝相同。 7. 焊后消应力退火 根据对两器热处理高温阶段壳体受力模拟分析及计算,结合现场的情况,采用在自身的基础上,再生器分两段进行焊后整体消应力退火,沉降器整体进行焊后消应力退火热处理方法。 两器整体热处理系统均由保温、供油、燃油、温度测量和排烟系统组成如图9所示。再生器整体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