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投稿)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血液循环”一节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1.1 对教材的认识
“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液、血管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更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教材将“血液循环”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路线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1.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血液循环的概念;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视频,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②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4 课型与时间
①课型 新授课
②时间 一课时
2. 学生分析
2.1学生一般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理上较不成熟,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对不足,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指导需要具体化,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以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
2.2学生特殊特征分析
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血管以及心脏的结构普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可采用多媒体指导其观察。本节应有足够时间用在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学习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3.教学策略
3.1教学方法 以实验法、问题法和讨论法为基本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前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3.2教具和媒体应用 视频资源、PPT课件等。
3.3课程资源开发 组织学生学习测量血压的方法。
4. 教学过程
4.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心脏搏动的声音。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学生回答问题)
播放心脏跳动的视频。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过没有,心脏时刻不停的搏动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可能的答案是,能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若答不出来,简要讨论。)
教师小结:对。大家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血液在人体内循环流动的吗?血液循环路线如何?对人体有何意义?
血液循环(板书课题)
4.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建立血液循环的概念
4.2.1血管捆扎实验
教师:让我们来尝试血管捆扎实验。请按照课本的提示,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完成。(教师分发绷带,小组成员配合完成探究试验,时间约2分钟)
教师提问:①你发现了什么现象?②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小结:这些现象都说明,动脉把血液带离心脏,静脉把血液带回心脏。
教师引入下一部分内容:动、静脉之间还有其他联系吗?回忆前面学过观察小鱼尾鳍血流情况。体会动静脉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教师:同学们看清楚小鱼尾鳍内血液是如何流动的吗?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再来加深印象。(播放课件中的电影,约1分钟。)
教师提问:①我们如何区分小鱼尾鳍内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②从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情况,你能推断出血液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流动方向吗?(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小结:对。可以根据血管管腔大小、血流方向来判断血管类型:较粗的是动脉和静脉,但动脉血流较快;连接在动脉和静脉中间的是毛细血管,血管内红细胞单行通行;血液由动脉流经毛细血管流向静脉。
4.2.2总结得出血液循环的总体途径
教师提问:能说出血液在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是沿着怎样的顺序流动的吗?(学生简要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点评:对,人体血液就在心脏和血管构成的封闭管道内循环流动。我们把血液的这种循环流动叫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指的是人体内血液的循环流动。(板书血液循环定义)
4.3认识体循环和肺循环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①血液循环包括哪两个过程?②血液从左心室出发,通过体循环流回到心脏的途径是什么?③血液从右心室出发,通过肺循环流回到心脏的途径是什么?(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问题,学生参考“信息库”内容认真阅读,自主学习,然后讨论、总结。约5分钟后请同学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小结点评并板书相应内容:①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②左心室收缩,血液被射入主动脉,流经各级动脉、全各处的毛细血管网,血液汇入全身各级静脉,由上下腔静脉送回右心房,这是体循环。③右心室收缩,血液注入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血液汇入肺静脉,由肺静脉送回
显示全部